大氣治理:分化市場下 企業應如何生存
環境問題事關居民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是社會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大氣環境不斷惡化,空氣質量問題越發突出。如何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已成為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大量環保企業涌入大氣治理市場。
大氣治理:政策加持 市場規模龐大
在《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等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各地紛紛開展“大氣保衛戰”,以實際行動守護“藍天白云”。各個地方政府、國有和大型工礦類企業、發電和排放型企業開始大規模采購環保設備,多個城市開始集中興建垃圾處理廠,添置廢氣處理設施。4月17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地方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城市站運維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空氣監測工作進一步展開。5月18日-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闡明了“大氣保衛戰”的重要性,并對大氣治理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頻繁釋放出的利好政策無疑宣示了大氣治理市場的繁榮,推動著相關企業在此布局。據光大證券測算,工業大氣領域的市場空間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工業排放設備的優化升級催生了大量市場需求。從2005年到2014年短短十年間,環保類企業增長了數十倍,市場競爭變得尤為激烈。競爭激烈的大氣治理市場,在提高了行業整體利潤的同時,也存在不少風險,對企業的生存帶來了一定挑戰。
大氣治理市場:分化嚴重 企業前途各異
在政策支持和豐厚利潤的吸引下,各方資本競相進入大氣治理市場求取一杯羹。然而,在資本和技術等多個因素的影響下,大氣治理市場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分化問題。大企業通過不斷并購鞏固自身行業位置,保證盈利增長穩定,小企業則面臨著利潤下降甚至破產的風險。根據wind金融終端的統計顯示,A股市場共有18家跟大氣治理相關的企業,其中只有三家企業體量超過50億元,有10家企業2017年的凈利潤不到一個億,而三聚環保一家的凈利潤就占據了這18家企業利潤總和的55.97%。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有5家企業陷入虧損,6家企業凈利潤出現負增長,部分企業甚至爆出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與小企業陷入危險處境不同,大企業憑借強勁的實力正在實現穩定盈利。三聚環保、龍凈環保和聚光科技等都屬于大氣治理市場上的引領者,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位居行業前列,產品銷量保持穩定增長。除了持續增強研發實力,保持行業領先位置,大型企業還積極開拓市場,不斷尋求新的增長機會。聚光科技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外延式并購,先后收購北京摩威泰迪、北京英賢儀器、北京盈安科技、杭州長聚科技、杭州大地安科、荷蘭Syn-spec公司75%的股權。
當下,大氣治理工作布局正在全面展開,催生的千億市場吸引了眾多企業進入。然而,市場越繁榮,競爭越激烈,不斷分化的市場無疑會對企業提出更高要求,企業應當找準定位,科學布局,用核心實力贏取市場利潤,如此才可在資本洪流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