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因素持續發酵!生態環境部發布12項環境監測標準
2018年,環保建設進入改革攻堅期。相關政策法規制度加速完善,環保產業戰略高度不斷提升,企業創新力度持續加碼。在此大環境下,環境監測蓬勃發展,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環境監測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頂梁柱”??陀^、準確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是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防治成效,實施環境管理與科學決策的基本依據。實際上,可觀、準確的監測數據率先就離不開標準方法的促進作用。
日前,生態環境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修改單,修改了標準中關于監測狀態的規定,并修改完善了相應的配套監測方法標準,實現了與國際接軌。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啟動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的監測狀態轉換工作,加緊完成1436個國控監測站點儀器設備調試升級。
從污染源頭來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涉及到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物、噪音污染等九大領域,而這些領域的治理都離不開儀器儀表的發展。從各個領域著手標準完善工作,環境監測事業的發展無疑將實現突破性進展。
為此,近日,生態環境部密集發布了多項標準。其中固體廢物標準3項,土壤和沉積物標準4項,環境空氣標準2項,水質標準3項,涉及到的儀器分析方法包括氣相色譜-質譜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法等。
實際上,只有對環境科學的監測,才能實時獲得環境遭到破壞的數據,才能更好的有效的去進行保護和改善。標準對監測技術的領航作用毋庸置疑。標準方法的逐日完善,將有效避免環境監測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問題。
當然,遠不至此,環境監測產業的發展需要全面推進完善。除標準的重要作用外,核心技術的研制,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企業新品的推出,營銷方式的轉變等因素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