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組合:三一重工、杰瑞股份、先導智能、浙江鼎力、恒立液壓、晶盛機電、諾力股份、中國中車重點組合:徐工機械、杰克股份、埃斯頓、華測檢測、新筑股份、克來機電、長川科技、璞泰來、榮泰健康、贏合科技、天奇股份、弘亞數控、建設機械。建議重點關注至純科技。本周指數及估值:7月30日-8月3日滬深300下跌5.8%,機械行業指數下跌5.5%。中信機械行業PE估值消化至近五年的較低水平,上周為37.81,本周為35.66。
本周專題:政治局會議再定調,看好工程機械及自主可控的新興產業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我們從會議內容出發,認為與機械設備行業相關的投資機會主要有:1)短期來看,基建是補短板的重要發力點。預計下半年開工量將保持高位,利好工程機械等基建相關投資領域,同時注重軌交主題投資機遇。2)長期來看,在貿易戰加劇外部不確定性背景下,自主可控的新興成長才是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源泉??春冒雽w設備、鋰電池設備等新興成長領域。
2018H1基建投資增速觸底,預計下半年開啟反彈行情:1)2018H1公共財政收入同增10.62%,預計全年基建投資中國家預算內資金達2.5萬億以上;2)2018H1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同增43%,帶動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同增36%,進而增厚自籌資金;3)國常會明確指出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下半年政府轉項債大有可為;4)未被清庫的合規基建項目開始陸續開工;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額開始回升,年初幾乎為零;5)根據我們的測算,中性假設下,1-7月全口徑下的基建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為5%,對應7月單月投資增速9.26%。投資機會概述:工程機械:6月小松挖機開機時間維持穩定,優質龍頭資產質量不斷優化,行業需求維持高位。小松官網數據,6月中國區挖機開機時間為130.5小時,1-6月累計開機719.7小時,考慮到小松市占率由2017年6.73%下降至2018H1的5.39%、新機開機率更高,因此該數據基本反映合理的開工數據。在國常會和政治局會議后,基建投資加碼和地產維持穩定的趨勢明顯、未來開工將保持旺盛,但在高基數背景下行業銷量增速將逐步放緩,Q3行業增速仍有望達20%。預計7月銷量10,000臺、
YoY+30%,18~19年銷量預計超19萬和20萬臺,不同品類設備逐次更新拉長更新周期,基建開工量維持高位且大宗商品采掘需求旺盛。1~6月國產挖機份額為54.3%,集中度進一步提升CR4=55、CR8=78。資產負債表修復后利潤釋放加速,重點龍頭公司資產質量不斷改善。重點推薦:三一重工、恒立液壓、浙江鼎力、徐工機械。油服裝備:油價回暖,重視油服投資機遇。受國際政治博弈、供需緊平衡、頁巖油產能無法充分釋放等因素疊加,油價今年仍然有望維持在70-80美金/桶高位。油價回升帶動了資本開支回暖,油公司正在加緊對于長周期投資的布局。需求的改善帶來了油服及設備毛利率的提升,2018年有望成為油服公司業績全面向上的拐點。重點推薦杰瑞股份、關注中曼石油,安東油田服
務。半導體設備:國產化趨勢勢不可擋,全球設備支出連創新高。根據SEMI,2018Q1全球半導體設備支出170億美元,同比增長30%;預計2018-2019年同比增速為14%/9%,實現連續四年增長并再創新高。國產設備已經全面進入28nm生產線,部分進入14nm生產線,有望充分受益于本輪國內晶圓廠投資。上游硅片開始進入密集擴產期,相應的設備公司具備較大彈性。重點推薦晶盛機電、北方華創,關注長川科技、至純科技。新能源汽車及鋰電設備:特斯拉落戶上海帶動50萬輛車增量,CATL大規模招標開啟,LG化學啟動南京擴建項目,銀隆風險有限。7月以來利好消息頻傳:特斯拉公司與上海臨港管委會、
臨港集團共同簽約啟動純電動車項目投資,規劃年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中長期看將帶動百億設備投資;寧德時代大規模招標開啟,加上時代上汽2019年投產產能有望超過20GWh;17日韓國LG化學的電池項目與南京江寧濱江開發區正式簽約,預計將總投資20億美元、年產動力電池32GWh,規劃建設電極、電芯生產線23條,其中動力電池16條、儲能電池3條、小型電池4條,計劃于2019年10月量產、2023年全面達產;南京銀隆在查封后2天解封,風險有限??坪愎煞菰诨悠脚_上表示,子公司浩能科技已經接到寧德時代9臺高速雙層涂布機設備采購中標的通知。這預示著本年度CATL大規模招標開啟。此次招標涉及寧德、溧陽兩大基地和時代上汽合資項目,預計超過20條線。我們認為:1)18年投資量小、19年招標量遠超預期;2)招標時點超預期,大概率為其19年產能不足,需要加速放量。重點推薦:先導智能、諾力股份、贏合科技,受益標的:璞泰來、科恒股份、天奇股份等。智能裝備:國內6月工業機器人實現同比7.2%增長,2017國產機器人市占率首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3777(臺/套),實現了7%的同比增長。今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產量累計增長24%。伴隨外資機器人企業產能釋放,國內機器人市場競爭加劇,采取過度價格競爭、而缺乏產品競爭力的參與者最終可能出局,行業競爭格局有望改善、不斷向富有技術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集聚。建議關注埃斯頓、中大力德、拓斯達等。風險提示:上游資源品下跌,公司業績不達預期,基建投資不達預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