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組合:三一重工、杰瑞股份、先導智能、浙江鼎力、恒立液壓、晶盛機電、諾力股份、中國中車重點組合:徐工機械、杰克股份、埃斯頓、華測檢測、新筑股份、克來機電、長川科技、璞泰來、榮泰健康、贏合科技、天奇股份、弘亞數控、建設機械。建議重點關注至純科技。本周指數及估值:7月23日-7月27日滬深300上漲0.8%,機械行業指數上漲2.4%。中信機械行業PE估值消化至近五年的較低水平,上周為36.89,本周為37.81。本周專題一:軌交逆周期屬性顯現,鐵路貨運改革邏輯逐步兌現。經濟景氣下行,財政政策已出現較多跡象托底基建。近期兩點比較明顯的反轉信號:1)未被清庫的合規基建項目開始陸續開工,并且國務院強調盡量不出現爛尾工程;2)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額回升,年初幾乎為零。7月27日,根據財新網最新披露,為配合三年貨運增量行動,中鐵總計劃未來三年新購置貨車21.6萬輛。一旦該采購方案最終落地,此前一直被視為步入衰退期的鐵路貨運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而被視為落后產能的鐵路貨車則有望大大受益。我們測算得到的貨車業務增量對于2018年利潤增速的貢獻可能為2.95-8.52個百分點。本周專題二:從恒立液壓業績看工程機械銷售可持續性及經營彈性。恒立液壓自從2017年以來業績大增,2018年一季度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74.38%及165.16%。我們認為恒業液壓中報也將維持高速增長,預計達到4.5億凈利潤。2018年以來,工程機械銷量持續高增長,盡管三季度由于基數原因增速會下降,但是考慮到貨幣政策邊際寬松,行業需求仍能維持高位。由于經營杠桿存在,行業龍頭的業績彈性會更大,持續看好三一重工、恒立液壓等。投資機會概述:工程機械:6月小松挖機開機時間維持穩定,優質龍頭資產質量不斷優化,行業需求維持高位。小松官網數據,6月中國區挖機開機時間為130.5小時,1-6月累計開機719.7小時,考慮到小松市占率由2017年6.73%下降至2018H1的5.39%、新機開機率更高,因此該數據基本反映合理的開工數據。在國常會后,基建投資加碼和地產維持穩定的趨勢明顯、未來開工將保持旺盛,但在高基數背景下行業銷量增速將逐步放緩,Q3行業增速仍有望達20%。預計7月銷量10,000臺、YoY+30%,18~19年銷量預計超19萬和20萬臺,不同品類設備逐次更新拉長更新周期,基建開工量維持高位且大宗商品采掘需求旺盛。
1~6月國產挖機份額為54.3%,集中度進一步提升CR4=55、CR8=78。資產負債表修復后利潤釋放加速,重點龍頭公司資產質量不斷改善。重點推薦:三一重工、恒立液壓、浙江鼎力、徐工機械。油服裝備:油價回暖,重視油服投資機遇。受國際政治博弈、供需緊平衡、頁巖油產能無法充分釋放等因素疊加,油價今年仍然有望維持在70-80美金/桶高位。油價回升帶動了資本開支回暖,油公司正在加緊對于長周期投資的布局。需求的改善帶來了油服及設備毛利率的提升,2018年有望成為油服公司業績全面向上的拐點。重點推薦杰瑞股份、關注中曼石油,安東油田服務。半導體設備:國產化趨勢勢不可擋,全球設備支出連創新高。根據SEMI,2018Q1全球半導體設備支出170億美元,同比增長30%;預計2018-2019年同比增速為14%/9%,實現連續四年增長并再創新高。國產設備已經全面進入28nm生產線,部分進入14nm生產線,有望充分受益于本輪國內晶圓廠投資。上游硅片開始進入密集擴產期,相應的設備公司具備較大彈性。重點推薦晶盛機電、北方華創,關注長川科技、至純科技。新能源汽車及鋰電設備:特斯拉落戶上海帶動50萬輛車增量,CATL大規模招標開啟,LG化學啟動南京擴建項目。7月10日,特斯拉公司與上海臨港管委會、臨港集團共同簽署了純電動車項目投資協議,項目規劃年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中長期看將帶動百億設備投資。7月17日韓國LG化學的電池項目與南京江寧濱江開發區正式簽約,預計將總投資20億美元、年產動力電池32GWh,規劃建設電極、電芯生產線23條,其中動力電池16條、儲能電池3條、小型電池4條。計劃于2019年10月量產、2023年全面達產。7月12日科恒股份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子公司浩能科技已經接到寧德時代9臺高速雙層涂布機設備采購中標的通知。這預示著本年度CATL大規模招標開啟。此次招標涉及寧德、溧陽兩大基地,預計共計13條線。我們認為:1)招標量超預期:CATL上市總融資規模遠低于130億,因此市場對其今年擴產節奏是否能達到8GWh存疑;此次招標至少13GWh,大幅超出此前預期。2)招標時點超預期:市場之前預期是8-9月開始大規模招標,實際招標時點較預期提前1-2個月。重點推薦:先導智能、諾力股份,受益標的:天奇股份、璞泰來、贏合科技等。智能裝備:國內6月工業機器人實現同比7.2%增長,2017國產機器人市占率首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3777(臺/套),實現了7%的同比增長。今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產量累計增長24%。伴隨外資機器人企業產能釋放,國內機器人市場競爭加劇,采取過度價格競爭、而缺乏產品競爭力的參與者最終可能出局,行業競爭格局有望改善、不斷向富有技術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集聚。建議關注埃斯頓、中大力德、拓斯達等。風險提示:上游資源品下跌,公司業績不達預期,基建投資大幅下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