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泗陽縣75萬畝小麥中,有70萬畝實行秸稈機械化還田,還田面積超九成,創歷史新高。泗陽連續6年實現“不冒一處煙、不拋一根草、不污一條河”的生態環保目標。
近年來,泗陽把秸稈還田列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的“一把手工程”。該縣對秸稈粉碎、旋耕厚度、翻耕深度、大田平整度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重點推廣鏵犁深翻耕秸稈還田技術,進行試點示范獎補推廣;制定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方案,引導農機經銷商引進性能優、效果好、易操作的秸稈還田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鼓勵老百姓購買還田機,要求不安裝切碎機的收割機不得下田作業;對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和農機手進行秸稈機械化技術培訓,并與收割機手簽訂《收割質量責任書》,嚴格收割麥茬高度和耕作深度,確保秸稈覆蓋率85%以上的作業標準。去年,泗陽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泗陽盧集鎮新莊村種田大戶方飛種植2000畝土地,全部實行稻麥輪作模式。從2013年開始,稻麥秸稈全部還田。他告訴記者:“2013年小麥每畝下有機復混肥80斤,2016年只下70斤,現在只要60斤。肥料越下越少,產量卻年年提高,包地時候每畝500多斤,后來600到700斤,今年畝產900多斤?!?/p>
如沒有注明,文章為鄭州亨亞原創,轉載時請注明來源 http://www.www-26277.cc/qxsb_news/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