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機械在2018年整體出現了明顯復蘇,上市公司在年報中都對行業給予了深入的分析。從中國一重、中信重工等幾家企業去年報中可以看到,重型機械行業在逐步進行整合階段。
目前,中小重機企業由于規模和能力的限制,已逐步脫離重機行業而向通用機械行業方向發展,并在專業化生存領域逐漸占據優勢,大型企業則通過兼并收購,整合為大企業集團,推動行業內的優勢資產和資源向主要重機企業集中。
機遇與挑戰并存
政策有利因素正在逐步顯現。重型機械行業的能力和水平關乎到國家的競爭能力、外交上的話語權、工業化的進程和國家的安全,且所服務的領域大多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都是國家產業政策重點支持的行業?!笆濉币詠?,國家已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產業規劃,給重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對于中國一重等東北企業來說,近年來支持東北振興等重大政策舉措,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政策紅利。我國將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并作為一項國家戰略,給產業振興帶來了機遇。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產品升級換代對重型機械行業的市場需求很大,但我國重型機械行業的現有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對重點工程、高端產品的巨大需求。同時,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看,要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緩解對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必須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促進產品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實現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增長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增長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給國內重機行業的振興帶來了機遇。
行業的發展到今天面臨的主要挑戰還是來源于技術。國內重機行業與國外重機行業相比,在技術能力上差距還較大,近年國外重機行業發展很快,其特點是產品機、電、液一體化水平很高,高端產品技術附加值高,數字型的先進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傳統產業,以軟件開發和應用替代大量的實物勞作。而我國生產的多是低端產品,技術含量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尖端技術少,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還相對落后。另一方面,面臨形成工程總包能力的挑戰。我國重機企業分散、集中度不夠,制造與各領域的設計分家,各產業領域均有自己的專業設計院,分工過細,在與制造企業的結合上,技術標準通用性不強。制造企業要適應不同要求的設計單位,難以形成自身的設計工程成套總包能力,在國際和國內的市場上,更難以形成有效聯盟去與國外大公司的工程總包相抗衡,從而被迫接受國外公司高價總包,并扮演為其打工的角色。
轉型升級是不變的主題
從細分領域看,太原重工年報中分析,冶金有望延續良好的發展態勢,推進綠色制造、建設美麗中國將促進各類產品加快更新換代和轉型升級,起重、挖掘、焦化、軋鋼、油膜等傳統產品迎來較好機遇。國家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對起重、挖掘、鍛壓、焦化、工程機械、港口機械等產品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刻不容緩。新能源發展勢頭強勁,核電裝備、風電設備、風機吊裝及檢修設備前景看好。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值黃金時期,盾構機、高鐵及城軌用輪軸產品、齒輪傳動裝置發展前景看好。油價緩慢回升使海工裝備市場逐步回暖,石化領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全球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給多功能輔助作業平臺、風電安裝和運維平臺等產品帶來新機遇。航運市場迎來復蘇,太重天津濱海碼頭資源優勢將逐步顯現。
中信重工提出“核心制造+綜合服務”的商業模式,著力打造的礦用磨機、提升機、回轉窯、輥壓機、立式攪拌磨、破碎機六大具有國際水平的核心產品,整個重型裝備產業板塊的產業經營意識、系統協同不斷增強,主機、新產品、備件服務和加工業“四業并舉”的優勢正在形成。
大連重工年報中表示,將未來產品定位于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產業鏈競爭力強三大方向,公司重點突破長期依賴進口的專用裝備及核心零部件,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整機產品智能化”。公司將重點發展七大核心業務板塊,形成以七大核心業務板塊為支撐,其它業務為補充的產品結構。
機械傳動板塊將以不斷拓展替代進口的工業齒輪傳動產品為方向,打造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柱。制造服務板塊將以顧客需求先導,以產品智能化、渠道全球化推動散料、港機、起重機、冶金四大傳統產品具備國際化服務能力??刂瓢鍓K:以控制系統的國產化、產品智能化功能模塊、數字化工廠整體解決方案為主,形成企業特色的控制業務板塊。
海工板塊將圍繞海工核心關鍵裝備的國產化,形成海洋工程關鍵零部件和水下生產裝備的系統集成技術能力與生產能力。
循環經濟再制造板塊將圍繞節能環保、產品增材制造、尖端噴涂技術發展,形成企業特色化、專業化的再制造業務板塊。新能源板塊將重點發展核電裝備,完全消化三代核電起重設備關鍵技術,關注四代核電技術發展,向設備成套化、國際供貨發展,將核電起重設備產品打造成國際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