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多領域發展 島津行業專家會圓滿落幕
10月的廣州陽光明媚,氣溫宜人。在島津廣州分公司35周年慶典閉幕之際,2019年10月22日,聚焦生命科學和醫療行業,醫藥/臨床/生命科學島津行業專家會在廣州日航酒店舉辦。
會議現場
醫藥/臨床/生命科學島津行業專家會著眼于遺傳疾病、藥物監控、基因毒性控制、科學儀器在醫療檢測中的應用等領域展開了交流和研討,為與會聽眾提供了廣闊的行業視野。
廣州惠愛醫院 溫預關主任醫師
大會的第一個報告,是由廣州惠愛醫院溫預關主任醫師帶來的《華南地區精神科治療藥物監測實施現狀及展望》。報告中,溫醫師介紹了治療藥物監測不同分析方法之間的優劣,重點強調了液質聯用方法在血藥濃度分析中的地位。他還指出,目前我國在精神科治療藥物監測中還存在四大問題,包括是否準點給藥采血、測定結構是否可靠、推薦劑量是否智能化、藥師干預是否有效。此外,溫醫師也表明,未來華南地區精神科治療藥物監測需要擴大開展范圍、完善質控體系、推廣室間質評、深化結果解讀。
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 李彩霞老師
來自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的李彩霞老師做了題為《基因毒性雜質知道原則ICH M7剖析與我國遺傳毒性雜質分析指導原則起草》的主題報告。報告中,李老師介紹了幾種屬于基因毒性雜質的化合物,并分享了幾個查詢途徑,如進入 The Carcinogenic Potency Database(CPDB),可以查詢到1547種致癌物質的列表、結構式、CAS號、作用部位等一系列信息。此外,李老師還介紹了研究院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是將起草的指導原則提交給相關專家和同行審閱,持續跟蹤FDA和EMA關于基因毒性雜質的控制和檢測方法,為指導原則的完善、更新提供思路。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血管重構與功能研究教育部/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張群業教授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血管重構與功能研究教育部/衛生部重點實驗室的張群業教授帶來了題為《HSA非酶糖化位點的系統解析-藥代動力學和臨床診斷意義》的報告。張教授從人血清蛋白的結構、功能和修飾,HSA非酶糖化位點的糖組學解析,HSA非酶糖化對抗凝藥藥代動力學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做了介紹,并闡述了HSA非酶糖化在臨床診斷中的意義。
中國藥科大學藥物質量與安全預警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張尊建教授
來自中國藥科大學藥物質量與安全預警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張尊建教授帶來了報告《網絡藥理學橋接的黃苓湯聯用伊立替康減毒增效質控標志物發現》。報告中,張教授指出,黃苓湯可有效防治伊立替康引起的胃腸道毒副反應,如能顯著回調伊立替康引起的腹瀉,緩解體重減輕。此外,報告還分享了質控標志物作用機制驗證、黃苓湯中潛在質控標志物發現及含量測定過程和方法。
島津公司市場部資深工程師 周逸舟先生
隨后,島津公司市場部資深工程師周逸舟做了題為《見微知著——生物樣品的多樣化在線質譜聯用分析方案介紹》的主題報告。他指出,微流控芯片可以應用于細胞培養、光學觀察、藥物輸送、器官模擬等領域,其與MS的聯用還具有尺度小、高靈敏度、高速、高通量、自動化等優點。另外,他還介紹了LCMS全自動樣品制備系統CLAM-2030,他指出,這款儀器具有全自動控制在線樣本傳輸、機械化樣品前處理、安全的特點,采用的軟件有多種功能來實現數據驗證,保證了儀器的高重復性和準確性。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江劍輝主任醫師
最后,來自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遺傳代謝與內分泌科的江劍輝主任醫師帶來了報告《質譜技術在遺傳代謝病篩查和診斷中的應用》。整個報告從質譜與質譜技術、遺傳代謝病概念、新生兒串聯質譜篩查、MSMS和GCMS與遺傳代謝并診斷四個方面展開。報告中,江醫師就質譜技術在遺傳代謝病篩查和診斷的優良性做了簡單介紹。
與醫藥/臨床/生命科學島津行業專家會同期開展的,還有食品/能源化工/環境島津行業專家會。食品/能源化工/環境島津行業專家會聚焦環境問題、食品檢測和能源等領域,邀請了多位專家分享經驗、化解困惑、探討發展、展望未來。
中科院大氣所首席科學家 王躍思研究員
該會場的第一個報告是中科院大氣所首席科學家王躍思研究員帶來的《臭氧污染控制的關鍵-揮發性有機物-檢測方法、標準于優勢物種控制》。報告中,王躍思研究員首先指出,我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區的臭氧濃度在2013年-2017年之間,整體呈升高趨勢。就全國來看,我國臭氧超標的天數也在增多。隨后,王躍思研究員從臭氧污染與VOCs等前體物的關系入手,討論大氣VOC的檢測研究現狀、儀器方法和標準的適用性,以及優勢物種的篩選、活性評估和控制途徑等方面存在的科學問題及技術解決方案,并對中國VOC控制前景進行了預估。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生導師 李樂教授
隨后,來自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生導師的李樂教授發表了題為《LCMS在發展新型磷試劑方面的應用研究》的主題報告。報告中,李樂教授分享了其課題組的研究定位、研究方向。他表明,課題組將以有機合成化學為核心,發展在高分子化學和有機化學方向上的交叉學科研究,主要研究新型實用的均相和異相催化劑、制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的新方法和利用高通量合成和分析方法快速構建和優化有機和高分子功能材料。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王秀嬪研究員
來自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王秀嬪研究員帶來了報告《真菌毒素現有標準解讀及標準物質研究》。報告中,王秀嬪研究員介紹了農產品食品中的真菌毒素類型和產毒真菌類屬,并指出,目前已經成功分離鑒定的真菌毒素有300余種,包括黃曲霉毒素、單端孢鍍烯族毒素等。此外,王秀嬪研究員還對我國真菌毒素標準做了解讀,介紹了真菌毒素標準物研制,闡述了構建真菌毒素仲裁檢測技術體系的技術關鍵和意義。
青島海關技術中心食農中心高級工程師 張鴻偉博士
來自青島海關技術中心食農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張鴻偉博士帶來了題為《食源性物質獸藥殘留技術概述》。張博士在報告中介紹了獸藥殘留及獸藥殘留分析的主要概念,殘留檢測技術現狀,檢測技術未來發展趨勢。張博士介紹到,食源獸藥殘留指的是獸藥通過各種途徑其原型、代謝物、雜質最終殘留在食品中,可能會有致病、致過敏、致畸性、致癌等危害。如今檢驗獸藥殘留的方法主要有波譜法、色譜法及其聯用技術,如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等。最后,張博士指出,面對獸藥殘留給出的挑戰,未來科研人員還可以從前處理、色譜分析等領域挖掘獸藥殘留檢測方法。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環境與綠色發展中心 孫秀敏博士
緊接著,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環境與綠色發展中心的孫秀敏博士做了題為《土壤質量調查與評價技術工作介紹》的報告。孫秀敏博士首先對開展土地污染調查的背景做了介紹,她指出隨著“土十條”的發布,我國的“土地保衛戰”就已經拉開了帷幕。此外,她還從土壤采樣、制樣、測試、信息系統建立等方面,簡要介紹土壤質量調查與評價技術工作,并指出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完善服務平臺,支撐政府,服務社會將是土壤環境質量服務平臺日后的發展方向。
島津公司市場部資深工程師 郭曉婷女士
最后,島津公司市場部資深工程師郭曉婷發表了題為《知您所想,為您解憂—島津應對農殘新國標GCMSMS定制分析系統》的主題報告。報告中,郭曉婷就我國多農殘檢測國標的發展歷程和概況做了介紹,同時指出,島津農殘定制系統分析方法不需要農殘標準品建立儀器方法,還具有高靈敏度,降低了運行成本。在應用中,島津的GC-MS/MS契合農殘檢測新國標GB23200.133-2018,并得到了制標單位和驗標單位的認可。
至此,兩場行業專家會圓滿結束。兩場會議高潮迭起,現場氛圍熱烈,通過多位專家的分享、交流,與會人員對生命科學、食品環境等領域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時也對儀器在科研領域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認識。此外,這兩場專家行業會也有效地拉近了島津科研機構、高校、醫療機構之間的聯系溝通。
關注行業發展,重視交流合作,未來,島津還會更加積極的開展用戶培訓、專家會議等活動,力求通過科技,社會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