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很多公司的粉絲經濟是這樣的:
我們模仿蘋果,小米,錘子。讓用戶高度認同我們的產品,每一個產品都能創造大量的輿論,不論其他人是否喜歡我們公司,我們總能為忠實粉絲提供他們最需要的產品。
3年前,很多公司的粉絲經濟變成了這樣:
我們打造網易嚴選,京造,企鵝優品。用戶不需要知道產品的性能,質量,來源。他們只要認準我們公司,我們就能保證用戶能夠得到最好的產品。
而現在,很多公司的粉絲經濟變成了這樣:
我們學習亞馬遜,好市多,星巴克。只要用戶付出額外的金錢,我們就讓他們成為會員。會員可以獲得比普通用戶更加優質的服務,更加高端的產品,讓他們感覺與眾不同。
上面這三種粉絲經濟模式的特點,很好的滿足了粉絲的三種需求:
獨立感
認同感
優越感
1、獨立感
如果我們建立一個協會,主要的會員是“長胡子的男人”,會有人參加么?肯定沒有:因為男人都長胡子。
但是,如果我們建立一個協會,主要的會員是“長著羊角胡的男人”,會有人參加么?會的,事實上,美國在1947年就有了羊角胡俱樂部。
同樣是長胡子,為什么多了個羊角胡造型,就能夠建立起一個穩定的粉絲群體呢?
這是因為粉絲們擁有了“獨立感”:“我們可不是普通的男人,我們是一般男人沒有的,平時還會仔細打理的,羊角胡男人!”
為什么這種獨立感是重中之重呢?因為每個人都想要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正如同當你穿上最喜歡的衣服出門,結果在路上和5個人撞衫了。下一次,你一定不會再穿這件衣服了。
為什么很多爆款產品,例如臟臟包,貓爪杯,指尖陀螺等等,往往會在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的粉絲群體,然后又在更短的時間被粉絲們拋棄了呢?
這些爆款在最開始發布時,往往展現了極高的獨立感:想想貓爪杯,又可愛又粉嫩,倒進草莓牛奶,我就會得到一個可愛的貓爪。別人都沒有,我一定要買一個,發到朋友圈里炫耀一下!
然而,短時間的過多曝光,使得這些爆款的獨立感急劇的減少。當爆款成為了大眾化的產品,粉絲們就會立馬拋棄這款產品,尋找下一個可以讓他們展現獨立感的新產品。
說到粉絲群體,不能不提起之前的果粉。在5年前,只要蘋果推出了新產品,果粉愿意提前好幾天在店門口搭帳篷排隊。他們想要搶到最新的IPhone,就是為了體會到獨立感:“別人都不懂手機,買什么三星,摩托羅拉,不都是安卓么?哪像我這種手機行家,知道蘋果才是真正的好手機。”
反觀現在的蘋果,雖然用戶在不斷的增多,但是果粉卻在逐漸的減少。去年史上最貴iPhone發售時,排隊人數寥寥無幾,就是因為果粉失去了那種獨立感:“反正手機不是蘋果就是安卓,大家都知道買這兩種,有什么好稀奇的?”
而最近華為正在取代蘋果,建立自己的新粉絲群體,為粉絲們提供新的獨立感:“華為手機,技術世界領先!”(當然,華為還滿足了另外一種需求,稍后會談到。)
所以,如果華為的技術不再占據世界領先優勢時,華為的粉絲就會失去這種獨立感,從而最后“脫粉”。
因此,獨立感是建立在產品基礎上,讓粉絲通過產品本身,獲得自我展現的機會。當公司產品無法展現粉絲的獨立感時,公司就會失去獨立感粉絲。
2、認同感
按照“獨立感”的定義,我們可以創造這樣一個協會:“用嘴呼吸”協會。這個協會要求成員用嘴呼吸。因為很多人不會這么做,所以這個協會特別有獨立感,這個協會一定也會有忠實粉絲吧!
當然沒有,因為這個協會很難讓粉絲產生認同感:“用嘴呼吸這么丑,誰愿意這樣做??!”
獨立感和認同感看似矛盾,其實很容易解釋:獨立感是希望與眾不同;認同感是希望即使與眾不同,也能受到他人尊重。
大家都知道,當我們購買奢侈品時,我們買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它的牌子。當我們在買LV的包包時,我們就獲得了認同感:“LV展現了我的身份地位?!?br/>
這也是為什么LV公司的產品很少有新的花紋樣式,就是為了突出其商標,強調它的品牌。依靠用戶對LV品牌的認同感,吸引粉絲的購買。
“這么說來,認同感只適用于奢侈品牌么?”還真不是,沒有品牌和商標,依然可以為用戶提供認同感。
比如說無印良品,其核心思想就在于“沒有商標”,但是這并不能阻止它擁有大量的粉絲。因為用戶認同的并不是他們的產品,而是他們的公司文化:“不用商標來干擾用戶的判斷,直接提供給用戶優質的產品?!?br/>
這種利用企業文化來吸引粉絲的方式,獲得了很多追求性價比人士的認同感:“我們不需要大牌貨,我們只需要東西實用就好”。因此,很多粉絲愿意在無印良品購買各式各樣的產品,而不只是去挑選某一種爆款。
作為小眾文化,滑板文化一直缺乏主流認同:很多人覺得那是不務正業,家長們也紛紛想辦法避免小孩成為滑板少年。
因此,滑板少年們其實非常渴求認同:“我們熱愛滑板,尊重滑板,滑板是一門藝術”。而Supreme抓住了這一點,它敏銳的發現了滑板少年的認同感需求,制定了自己的公司文化:為滑板少年證明滑板是一門藝術。
因此,不同于其他公司將滑板和其他體育用品雜亂的擺成一堆的方式,Supreme大膽的將商店中間空出,讓滑板少年們有機會環顧商店四周,并且發自內心的贊嘆:“這里不是滑板商店,這里是滑板藝術博物館?!?br/>
不過,隨著Supreme逐漸出名,從小眾品牌逐漸變為潮牌,Supreme改變了初心,逐漸開始發展各種新的產品。他們公司目標也發生了改變:為年輕人提供與眾不同的體驗。因此,他們開始在各種產品上進行創新,甚至開始賣起了板磚。
很多滑板少年感覺Supreme背叛了他們,他們轉而選擇其他的品牌。因此Supreme失去了原本的認同感粉絲(滑板少年),獲得了獨立感粉絲(年輕人)。其公司重心也從公司文化的建立,變為了新奇產品的設計。
因此,認同感是建立在公司文化的基礎上,讓粉絲接受并喜愛公司的文化。當公司文化產生改變,無法再被粉絲認同時,公司就會失去認同感粉絲。
3、優越感
剛才說到華為,它不僅僅為外國粉絲提供了獨立感:“華為手機,技術世界領先!”
它還為額外的為中國粉絲提供了優越感:“民族企業,支持國貨,買買買!”
對于華為來說,這種優越感就很難帶給外國粉絲,如果華為手機沒有其他公司好用,外國粉絲會選擇其他公司的產品。
而對于國內粉絲,由于這種優越感的加成,只要華為手機質量保持穩定,也繼續保持民族企業的特點(別學聯想在美國開總部),就能夠源源不斷的獲得穩定的國內粉絲。
優越感,其實可以算是粉絲圈內的獨立感:在圈子中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公司所能提供的優越感,來源于為活躍粉絲提供額外的服務。這種優越感可以幫助公司在獨立感和認同感處于劣勢時,幫助公司保留住這些活躍粉絲。
就好比你跟某家餐廳老板特別熟,每次都給你額外加菜。盡管其他的店可能味道更加出眾(獨立感),格調更加高雅(認同感),你也會選擇這家給你加菜的餐廳(優越感)。
再比如坐飛機,我們知道乘客坐飛機目的只是為了快速旅行。那么,付了更多錢的頭等艙的乘客,會比經濟艙的乘客先到達目的地么?
當然不會,但是航空公司依然會記錄乘客的飛行里程數,為他們的活躍粉絲提供免費的升艙服務。這種額外的服務可以幫助用戶獲得優越感:“只要我多坐這個航班,我就能享受別人享受不到的,更優質的服務?!?br/>
一直在被小米模仿的好市多,就很好的為自己的粉絲整合了以上的三種需求:
獨立感:好市多的產品特點在于量多而便宜,特別適合以家庭為單位來進行采購,而不適合一個人單獨購買。
認同感:好市多一直以客戶能夠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為企業文化,產品經過嚴格把關,保證用戶能拿到的都是最好的。
優越感:只有成為好市多的會員,才能來前來購物。而想要成為好市多的會員,還需要進行嚴格的審查,保持會員的平均水平不至于過低。
因此,優越感是為活躍粉絲提供更多的資源,體現出公司對于活躍粉絲的重視。如果公司不再重視活躍粉絲,公司就會失去優越感粉絲。 “這些方式都不錯,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打造粉絲經濟呢?”
別急,跟風模仿其他公司的模式,只會落后于別人。因此,我們需要繼續分析一下,粉絲還有哪些特性。
我們知道,“粉絲”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各大綜藝選秀節目中的“fans”。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它的威力時,應該是2004年的第一屆超級女聲,“玉米”們瘋狂的在街上為李宇春拉票。他們甚至一箱一箱的購買手機卡,就是為了給李宇春發出更多的投票短信。
那么,從綜藝選秀節目吸引粉絲的方式,我們還可以發現另外兩點需求:
4、成長感
不論是超級女聲,AKB48,EXO,創造101,里面的明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斷的在成長,不斷的在進步。他們的粉絲們享受這些明星的成長感:“看著他從生疏的表演,到自信hold住全場,真的是有一種自豪感呢!”
成長感比優越感更進一步:核心粉絲一直陪伴,因此積累了深厚的感情。正如同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得越來越成熟理智,父母對于孩子的喜愛也會越來越深。
當然,父母照顧小孩是必須的,而粉絲不是必須固定喜歡一個明星。當明星的變化與核心粉絲的設想差距過大,就很容易讓核心粉絲“脫粉”,反而前三種需求的粉絲對于這種變化并不敏感。
不過,如果能保留住核心粉絲,他們能提供的好處也是無與倫比的?!稄统鹫呗撁?》預售票房達到了6億,其中核心粉絲的貢獻可謂功不可沒。
不同于擁有70多年的漫畫沉淀,產生了龐大的基礎粉絲群體的美國。國內的超級英雄迷,可以說是漫威利用了10年的時間,從零基礎開始,一步一步的培養出來的。
因此,只要漫威繼續保持“初心不改”,堅持為粉絲提供每個英雄的成長歷程(而不是隨意的又進行世界線重啟),就能讓粉絲們可以體驗到成長感:“鋼鐵俠從一個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變成了拯救世界的大英雄,他以后又能為這個世界做出什么樣的貢獻呢?”
因此,成長感是公司積極和核心粉絲交流,讓粉絲體會到公司在進步。舉幾個例子: 與其在制作完成后再發布產品,不如分階段的發布制作進度。
在和用戶交流時,尊重每個用戶的意見,給出積極的反饋。
初心不改(沒錯,聽起來是很蠢,但是對核心粉絲非常有用)。
5、危機感
為什么綜藝節目的初期總是招收大量的明星參賽,在過程中卻不斷淘汰他們,最后只留下幾個人呢?
這是為了給粉絲們創造危機感:“競爭這么激烈,如果我再不投票,我的愛豆就要被淘汰出局了!”
危機感來自于外界對圈子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會引起粉絲的強烈反應。正如非常喜歡玩單反的人,絕對不愿聽見其他人說:“你這拍的效果,跟我手機拍的差不多嘛?!彼麄円欢〞酶鞣N光圈、快門、ISO等等專業術語來辯解,最后往往會這樣總結:“你又不懂,跟你說了也沒用?!?br/>
很多情況下,這種危機感都能很好的調動粉絲的積極性:
對于基督教來說,危機感就是“人的原罪”,只有信教才能夠更好的贖罪。
對于美國人來說,危機感就是“美國不再偉大”,只有選特朗普才能“讓美國再次偉大”。
對于“玉米”來說,危機感就是“李宇春被淘汰”,只有更多的投票才能保住李宇春的地位。
我們可以注意到,這些擁有強烈危機感的粉絲,往往是真正的“腦殘粉”。雖然這種粉絲的貢獻最多,但是,一旦他們失去了這種危機感,他們是最容易轉變為“黑粉”的。
比如只有最虔誠的基督徒,才愿意將人的原罪,作為自己信教的精神支柱。假設基督教突然宣布:“人沒有原罪”,這些基督徒一定會受到巨大的打擊,甚至對基督教“一生黑”。
因此,危機感是公司和粉絲設立共同的敵人,讓腦殘粉可以找到捍衛公司的理由。例如: 宣傳自己在行業老大的壓迫下,依然愿意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例如:“我們被友商黑慘了!”。
表現出公司為了用戶著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和其他公司抗爭。例如:“我們沒有中間商,不賺差價,全網最低!”。
為用戶提供切身的問題,并且指出只有公司才能幫助解決。例如:“怕上火?喝王老吉!”
最后用幾張圖進行一個總結:
另外,鹵豆干需要指出幾點:
被圈粉的基數最大,腦殘粉的基數最?。?br/>被圈粉要求最低,腦殘粉要求最高;
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腦殘粉將越來越少,被圈粉的將越來越多;
限于篇幅關系,關于這五點需求的實現方式,將在之后的文章進行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