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內各大頭條都報道了兩個科技界紅人的新聞:一個是從清華“出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女教授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一個是楊振寧老先生在國科大現場交流中,親自勸導提問的研究生:“The party is over (盛宴已過),我懂高能物理,我認為你不要走這個方向”。
這兩個新聞,印證了一句話:方向決定你能走的多高,努力會影響你走的多快。不論是做什么科學研究,也不論是科研還是職場,都是選擇方向比努力重要。
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誰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盡早地作出正確的方向選擇,那么誰將會成為這個領域的領頭羊,專家或者權威。
我順勢就這個議題談談海外就業和職業發展方向選擇的一些關鍵點。
01 要想在荷蘭找到工作,選對專業最重要
每個人出國的目的不一樣,一部分中國留學生都是想在海外工作幾年,積累一些工作經驗再回國發展;也有一些是帶著長期留在海外的意愿來留學的;最近幾年有個趨勢是從國內過來的新移民大幅增加,為了更好的生活平衡和孩子的教育。不管是哪個群體,都涉及到如何能夠在荷蘭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大部分我所接觸的中國留學生都是選擇來荷蘭讀商科,包括我自己。因為其優秀突出的教育水平和荷蘭這個國家在商業社會貿易環境的成功。但是很多人不了解,作為一個外國留學生,特別是中國教育背景長大的,如果想以純商科背景(國際貿易管理,市場營銷,銷售)找到對口的職業,很大程度上你是拿自己的軟肋和本地人的強項競爭,還要面對來自其他歐洲國家的優秀人才的“肉搏”。
荷蘭的商業教育不夸張的說是從孩子會開口說話抓起,其廣度和深度是來自中國的我們很難趕上的。舉個例子,我們集團有個大型的自愿者項目,叫做“Money week (這個題目很直白吧,就是關于錢)”。其目的是讓集團內部專家給荷蘭小學生普及金融知識,比如錢的重要性,怎么用錢,怎么回避風險等等。說白了,就是為公司未來客戶“洗腦”。這些不到十歲的小學生居然還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把學到的金融知識用歌舞劇的方式表現出來。
光是語言的差距可以靠后天補充,個人技巧和思維方式不是這幾年留學經歷可以輕易追上。所以,在商科的競爭會激烈很多,特別是前臺的部門。就算入門,也會很容易碰到職業發展瓶頸。
在工作中每每遇到需要招非商科職位時,我都挺惋惜很少有符合條件的中國人申請; 就算簡歷有匹配的,專業深度又不夠。那在選擇留學專業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考慮下荷蘭就業市場需求是什么呢?我這里舉兩個荷蘭就業市場需求很大的職位,大家可以做個參考:
ICT (信息和通訊技術)和數據分析師。 荷蘭是知識性經濟為主導,各行各業都對擁有ICT知識技能的人員需求很大。特別是能夠將硬技術和溝通合作能力結合的,絕對是市場上的“香饃饃”。
02 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
清華大學校長在給畢業生的演講中說道:”自己適合哪些行業,哪些職業,很多都先天決定的(我個人理解這個先天包括你的成長環境的影響和教育背景的影響)。只有充分地發掘自己的潛力,而不是總與自己的弱點對抗,一個人才能出人頭地。就像現在很多企業招聘的時候,他們和教育培訓讓火雞學會爬樹, 覺得選個松樹方便一些。方向不對,再努力,再辛苦,你也很難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人。”
如果可以的話,不要純粹為了外部因素來選擇自己的職業。不要以為商科金融收入高,所以要讀這個專業,要進這個行業。也不能單憑興趣來選擇。怎么找到自己的方向這個話題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經談的比較深刻了。人生好迷茫,我到底適合做什么?五一假期試試IKIGAI,4步找到人生價值
如果選擇了錯誤的方向,不適合自己,或者進入夕陽行業,那就要及時調整,不要一頭走到黑。
有一位著名的美國科學家,曾進行了這樣一項十分有趣的試驗:他在兩個玻璃瓶里各放進了5只蒼蠅和5只蜜蜂,然后將玻璃瓶的底部對著有光源的一方,而將開口朝向暗的一方。幾個小時之后,科學家發現,那5只蜜蜂全部都撞死了,而5只蒼蠅早就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 ?br/>
一向勤勞、聰明的蜜蜂為什么找不到出口呢?經研究發現,蜜蜂通過經驗認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它們不停地重復這種合乎邏輯的行為。對蜜蜂來說,玻璃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它們在自然界中從來沒遇到過這種不可穿透的“大氣層”,而它們的智力越高,這種奇怪的障礙就越顯得無法接受和不可理解。它們每次朝光源飛,都用盡了力量,被撞后還是不吸取教訓,爬起來后繼續撞向同一個地方,同伴們的犧牲并不能喚醒它們的覺悟,它們依舊朝那個有光源的方向拼命掙扎,最終導致死亡。
而那些蒼蠅,由于對事物的邏輯毫不留意,全然不顧亮光的吸引,四下亂飛,結果誤打誤撞地碰上了好運氣,這些頭腦簡單者總是在智者消亡的時候順利得救。蒼蠅最終發現那個正中下懷的出口,并因此獲得了自由和新生。
其實,生活中類似蜜蜂和蒼蠅這樣的事例真是太多了。許多人選定一個方向后為之堅持不懈地努力,盡管結果事與愿違,可他們仍不愿放棄,他們認為自己是智者,自己選的方向總沒錯,而事實上,這錯誤的方向讓他們的一生都活在失敗中;也有些人,在意識到失敗后,趕緊仔細分析,調整努力的方向,不斷嘗試,最終更快地找到出路、獲得成功。
03 以結果為導向
這次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大概看了下網上的評論,基本論調是:“沒什么太大意外”。文章發的好,在熱門科研領域有成果,當選是必然。也有其他角度的評論,覺得她做科研格局小,太功利,以結果為導向。我個人覺得,時間有限,資源有限,著眼于具體目標以結果為導向才是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功的方式。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這句話是我在每個新項目初期都會反復強調的,也算是我這么多年在項目管理上“百戰百勝”的秘訣之一。
這句話的意思是,開始(begin)之前, 要先了解(end)目的地,目標在哪里;
如此,我們才知道目前身處何處;
也能往正確的方向邁進;
如果不先確認目標及方向,越努力,可能反而離目標越遠。
很多人,包括有經驗的高管,在實現戰略目標的時候由于錯綜復雜的問題,內部外部環境的變化,偏離了方向。我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發現這個現象,把項目團隊拉回正軌。在這個過程中,我會用不同的方式引導他們:你們要去哪? 你想達到什么樣的目的?你先在做的事務和那個目的關系是什么?
通過了解自己的優勢并結合外部需求找到方向:目標和結果。然后需要經常思考,目前在進行的事務,是為了達到什么樣的成果。做某件事,進行某個活動,是達到成果的方法和過程,重點是能夠達到成果。
若忘了成果,目的,很容易被不斷涌入的工作所淹沒,覺得很忙,但不見得能夠獲得重要的成果。
進一步而言,不僅在出發之前要先知道要去哪里(目的地: Goal),
也要想清楚,為什么策畫這個旅程(目的: purpose, reason, why),
知道它的意義,如此才有足夠的驅動力,能夠支持我們在旅程中克服各種困難,也才有明確的指南針,讓我們知道在旅程中如何做出各種恰當的判斷。
顏寧的成功旅程,同樣適用于職場。不是單憑興趣理想,品格和自身的能力就可以登頂。對潮流(方向)的把握能力,對資源的整合能力,對上下人員的整合能力,對業界對公眾的宣傳能力都越來越重要。職業興趣也許能支撐一個人走的很久,但并不能保證一個人走的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