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剛進央視時,老師是陳虻。
有次,陳虻啪地將一盒煙,拍到桌子上。
“我把它放在醫學家面前,他肯定會寫尼古丁含量,吸煙者的肺癌發病率,是不吸煙者的多少倍……” “我讓經濟學家寫三千字,他肯定會寫:煙草是國家稅收大戶,煙草走私對經濟的影響……”
“我讓搞美術設計的寫三千字,那哥們肯定會寫:色彩、標識的個性創意……”
然后,陳虻翹起腿,對柴靜說:“現在,請你寫三千字,你會寫什么?”
柴靜一下蒙了,不知從何入手。
陳虻說:“你有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標系嗎?”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說的更直白一點,它其實是在說:
你是通過什么體系,來認知這個世界的?
2
“認知體系”這個詞很大,但其實很容易理解。
我們常說一個人“只認得錢”,那他這個人的認知體系就是以“錢”為坐標來進行的,雖然這種坐標很有局限,但它畢竟是個坐標。
良叔認識不少這樣的人。
以前有個屬下,潮汕人,是做業務的一把好手。一進公司就告訴我,“賺錢就是他的唯一目的?!?br/>
而他的行動也支持這種認知體系,窮盡心思,毫無遮掩自己的賺錢欲望。
你看,他就是通過“錢”來認知這個世界的。
當然,這么多年,他確實獲得了不少財富,雖然大家覺得他格局不大,可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為什么?
因為他行事很簡單,標準很少,只要能讓自己賺錢的事,就盡量做;不能讓自己賺錢的事,就盡量不做。
他的認知體系和行為不沖突,也能不斷地實現自己的目標,這讓他很快樂。
也許我把“只認得錢”當成一種“認知體系”,你會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但這確實就是,書面的叫法是:“理性的自私主義”(或叫客觀主義),也是哲學中的分支,代表人物是:安·蘭德。
她主張將自我利益作為第一要務,無須為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你可能覺得這樣的認知體系太過膚淺,沒有人情味,可是你并不能阻止別人信奉。
相信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他們都還過的不錯。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結果。
3
今天不是談大道理,而是想說一個簡單的現象,人為什么會不快樂?
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認知體系”。
就像讓你描述一盒煙,一會兒說色彩,一會說健康,一會說經濟,這種不統一往往是煩惱的根源。
是的,“認知體系”沒有對錯,而在于能不能統一。
很多苦惱不都是這樣來的嗎?
你挺在乎錢的,但是又不好意思表達,害怕別人小看你;
你想做一個急功近利的人,但是內心又接受不了這種世俗的人設;
你一會兒相信人定勝天,一會兒又相信宿命;
你看,這種左右打臉和認知糾結,總讓你無法活得敞亮。
我認識虔誠的基督徒,也認識大成的修佛者,他們總給人一種喜悅祥和之感。
我想,窮其根本,就是因為他們不但擁有一個完整的“認知體系”,而且還能根據體系的指示,統一地行事。
這恐怕也是一種所謂的圓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