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來看,中小企業是推動技術創新的主力,我國也是如此。工信部中小企業司統計顯示,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與美國不同,我國的中小企業更注重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先進科技進行模式創新,如網約車、共享單車、互聯網醫療、O2O、直播、無人零售等等,基于商業模式創新的創業公司也吸納了更多的風險投資。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的引領下,各類新型孵化器迅速發展起來,孵化器的集聚集群發展更有利于打造創業創新生態,已成為培育科創經濟、推動科技創新的主要載體形式。孵化器集群是通過整合政府、大型企業、專業孵化主體等孵化資源,打造多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尤其是垂直型科技企業孵化器,為科技創業者、創新極客提供全面的空間及配套服務。國內已經出現了以杭州夢想小鎮、中關村創業大街、上海張江國際創新港為代表的孵化器集群。
通過對孵化器集群的實地調研,以及對垂直型孵化器的運營特點及科創企業的實際需求的了解,東灘顧問認為孵化器集群需建立在創新氛圍濃郁、創業人才充足、創新政策優惠的城市,且還應具備以下特征:
01、開放融合的創新空間是孵化器集群發展的基礎
創新不是封閉式的靈光一閃,而是多種創新要素的高效協同,因此,為創新創業提供空間服務的孵化器集群必須具備開放性和融合性的特點,具體歸納如下:
第一,辦公空間與產品轉化的融合
如深圳智造局在辦公空間設置了微型機床、3D打印設備,并配置了優秀的工業設計團隊,以滿足創業團隊試制樣品的剛需。
第二,辦公空間與展貿空間的融合
如杭州夢想小鎮打造了“夢想集市”,包含商務超市、威客交易、賈客錢莊、創客斗秀場等,以集中展示、交易創新項目,開創了創新的“前店后廠”模式。
第三,辦公空間與生活空間的融合
孵化器已不僅僅是辦公空間,更是社交空間和生活空間,如中電光谷創客星設置了圖書室、影像室、健身房、洽談區、咖啡區等社交空間,夢想小鎮按照“產鎮融合”理念建設了U+客棧、人才公寓、小鎮醫館、美食廣場、龍門鏢局等項目,以滿足入駐創客多元化生活需求。
02、企業孵化器集群是創新載體發展的一級推助器
創客團隊具有“規模小、布局散、穩定性低”等特點,運營管理難度極大,通過招引多個龍頭企業孵化器,打造孵化器集群成為規避運營管理困難、促進創新載體持續發展的一級助推器。
杭州夢想小鎮擁有500Startups、Plug&Play大狗創工場、成電E創、信睿孵化器、南方夢立方、聯想星云加速器、蘇河匯、氪空間等超過40個孵化器,服務超過10000名創業人才、1000個創業團隊。
中關村創業大街全長220米,建筑面積4.5萬平米,聚集了車庫咖啡、3W咖啡、36氪、飛馬旅、聯想之星、硬派空間、洋蔥投等45家國內外優秀創業服務機構。
03、線上共享虛擬空間是創新載體發展的二級助推器
當前的社會已進入建立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基礎設施之上的智能社會,新一代創新載體更加注重打造數據資源、云端服務等虛擬空間優勢,基于線上的共享式的虛擬空間已經成為吸引創客入駐,促進創新載體發展的二級助推器。
騰訊基于其龐大的數據資源及強大的云端服務能力,打造了開放式、線上與線下融合的眾創空間品牌,截止2017年末,平臺注冊開發者600萬人,開發平臺創業公司估值已超過3000億元。
科大訊飛基于其強大的語音識別技術,打造二樓開放共享式的語音云平臺,截止2017年1月該平臺的累計終端數已達9億,日均使用次數超過1億次,活躍著超過20萬第三方創業團隊。
夢想小鎮也構建了眾創空間云生態系統開放平臺,包括創客工作坊平臺、創客集市平臺(商業配套服務O2O平臺)、創客擂臺平臺、創客募化平臺(發布項目眾包、眾籌、招募團隊信息)、創客生活平臺(生活配套服務O2O平臺),為小鎮的鎮民提供一體化的互聯網創業服務。
04、全方位的創新服務是創新載體發展的三級助推器
國家實施雙創戰略后,創客空間隨之大量涌現,并出現了一定規模的倒閉潮。在創客空間的激烈競爭中,那些“非二房東模式”、“非政府補貼模式”、更注重創新服務體驗的創業服務機構逐步壯大,嵌入全創新鏈條的全方位的創新服務成為促進創新載體發展的三級助推器。除了物業管理、快遞收發、免費WiFi、公共會議等基礎服務外,還包括以下幾類:
第一,增值服務
如杭州海創園為入駐創客提供工商稅務、財務法務、人力資源、知識產權、產業咨詢等服務;
第二,創業培訓服務
創業導師已經成為多數孵化器的標配;
第三,融資服務
如夢想小鎮建立了天使投資、VC風投、PE私募等多元化的創業投資體系;
第四,活動舉辦
如武漢的“青桐匯”、成都的“菁蓉匯”已經成為體系化的創業活動品牌,強化了創業者之間、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鏈接。
05、案例鏈接:上海張江國際創新港
上海張江國際創新港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納賢路800號,面積約3.8萬平方米,是探索建立跨國聯合孵化平臺的核心載體。張江跨國聯合孵化平臺旨在鼓勵跨國企業通過提供需求、開放技術平臺、商業資源導入、駐場指導等方式,聯合本土孵化器共建創新中心,讓創業企業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
截止2018年底,國際創新港已聚集各類孵化器23個,在孵企業數868個,平臺內企業共獲得融資近5億元人民幣,形成了管委會牽頭,國企(張江創新工坊)、跨國企業(微軟、英特爾、阿里、Plug&Play)、民企(蘑菇云)共同參與的多種孵化模式:
第一,張江和跨國企業聯合設立孵化平臺模式
如陶氏、GE、博世等;
第二,跨國企業設立直屬孵化器模式
如微軟云移動應用孵化器、英特爾機器人創新中心、阿里巴巴眾創基地等;
第三,知名國際孵化企業孵化模式
如Plug&Play;四是跨國企業與園區企業合作設立創新中心模式,如億貝與浦東科創集團合作設立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