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你可能和很多人一樣,一直在糾結這個問題:
一份工作,就應該是受苦,還是說可以成為享受?兩者的區別,就是看掙錢多不多嗎?
先不著急,我的回答放在文章最后。
你也看到了,標題我加了引號,它其實是一個人的原話,是我在老東家的一個前同事說的,姑且叫他老袁吧。
老袁和我之前在某國常駐,中午食堂吃完飯,我倆常常溜到公司旁邊小商場的二樓走廊里,一邊肆無忌憚用中文評價來來往往的外國妹子,一邊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
那會兒我覺得,老袁是一個對工作不滿,一天到晚都在抱怨的人,光在那個走廊里,他就無數次跟我說,每天早上來上班,他在公寓樓下攔出租車的時候,都在想:
“車子呀,求你呀,千萬別來啊,讓我晚點到公司吧。”
等他上了出租車,又在心里哀嘆:
“車子啊開慢點吧,別那么快到啊?!?br/>
每次我說老袁,既然你丫上班跟上墳一樣,不如申請調回國吧,或者干脆辭職算了,要不然,我都替你糟心啊。
他總是回答:
“回國?那出國補助就沒啦,還有年終獎也要少好多,我還得養家,還有老婆孩子呀!”
我只能苦笑,心想去你大爺,下次我還安慰你我就是有病。
2
后來,我們陸續回國,聽說老袁跳槽去了一家外貿公司,經常出沒深圳香港一帶。
有一回我去香港出差,約他吃飯,他一邊大嚼特嚼港式燒鵝,一邊電話接了一個又一個,都顧不上跟我說話,就連穿著清涼的港妹經過,都沒工夫瞟上兩眼。
我說老袁,你這個狀態,跟在國外不一樣啊,很不人道嘛。他笑笑:
“哈哈哈哈確實不一樣。其實我現在掙得還不如那會兒多,但是這份工作我他媽太喜歡了?!?br/>
我問為啥?他說:
“你看哈,我那會兒在國外,層級又低壓力又大,內部還扯皮,一天到晚開會吵架煩都他媽煩死了?!?br/>
“現在老板給平臺,掙多掙少全看自己,好多事都我一個人說了算,還能帶幾個小弟,哎,單子談下來是很有成就感的你懂嗎!”
當時,我的新工作也就是湊湊合合,基本上屬于給錢干活的狀態,所以還真理解不了這個“成就感”是啥意思。
只是挺羨慕他的。
直到后來,我加入現在的公司,一點一點把市場做起來,體會過不少也思考過很多,有時候會想起老袁的話:
“我愛死工作了,連休假都是一種折磨,你別不信啊真是這樣的!”
哥們,我當然信,因為我現在就是這樣。
3
你一定聽說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意思是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五種: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對我來說,以前這些都是概念,前三個可能好理解一點兒,可什么叫“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呢?
沒體會過,我真沒法知道。
現在,我帶著團隊和客戶談合作、談發展,雖然是代表公司吧,但換個人來真不一定搞得定,我的價值得到人家認可,人家那種打心眼兒里的尊重,就滿足了我的“尊重需求”。
我幫公司,給客戶創造價值,不光自己掙到錢還影響到那么多人,怎么講,因為我的努力,那么多人得到了好處。
這就叫做“自我實現需求”。
就是老袁說的,“成就感”。
有人說,人家老板才會有成就感吧,你一個打工的,誰信呢?
這個不對,真相是:
一個老板如果找不到成就感,那他當不了老板,所以你看到的老板,再苦再累,都是很有成就感的。
打工呢,沒有成就感你也能勉強維持,就像當初的老袁。有成就感的打工仔,同樣是有的,比如現在的我。
說句心里話你還別不相信,有時候項目來了,我不光沒有一丁點兒的厭倦,反而特別興奮,有時候睡覺躺床上,都在盼著天亮好早點去公司。
是不是很賤,但真就是這樣啊。
人追求成就感,反過來,成就感又會改變一個人,讓他越來越認可自己,欣賞自己,然后拼了命地繼續追求成就感,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那么你可能會問,那些真的為成就感工作的人,究竟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我覺得會有三個很厲害的特點。
4
第一個,是年輕。
這里當然不是年齡,而是人的氣質。
有一次,我和幾個老板一起吃飯,有一個50好幾了,另外幾個也是40來歲,他們看起來,就普遍比實際年齡要年輕。
酒喝多了,聊到年齡這個事。
我說,你們知道董明珠多少歲了嗎?大家拿出手機一查:我去,1954年,已經65歲了。
我又說,你們看網上流傳的董明珠的同學會照片,他們拿過來一看,一個個哈哈大笑。
有高成就感的人,一天到晚跟打了雞血似的,做起事兒來風風火火,久而久之,精氣神就是和常人不一樣。
我也經常跟政府的人打交道。跟他們聊起有些過世的領導,許多是剛從位置上退下來沒幾年,人就沒了。
為啥呢?
因為他們在任時,肩上責任、手里權力都特別大,幾句話能改變成千上萬人的命運,幾年時間就可以造福一方百姓,雖然是給國家、給政府“打工”,但他們使命感、自我成就感非常強。
可一旦退休,沒事兒可做,整個人就會迅速“頹”下來,這里不是頹廢的意思,而是精氣神沒有了。
人沒有精氣神,就容易老,身體很容易走下坡路。
高成就感的人的第二個特點,是“有癮”。
我說的當然不是煙癮酒癮什么的,而是追求“自我實現”的癮。
有個朋友跟我講,他兒子讀初一,之前天天玩手機游戲,怎么說都不聽。
后來看明白了:兒子游戲玩得好,小小年紀就在里面當老大,牛哄哄地指揮其他成員,滅掉對手贏下比賽。
換句話說,玩手機游戲可以帶給他“自我實現”的成就感。而現實里,他只能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
孩子一旦嘗過這種感覺,那必須會“上癮”啊,就不斷去追求,哪怕挨打挨罵,哪怕學習一落千丈。
對于成年人來說,人生像不像一場又一場游戲呢?
太像了。
前些天去世的企業家褚時健,大家不怎么知道的,是他出任玉溪卷煙廠廠長之前,在一個彝族傣族自治縣,通過鉆研技術、改善管理,把當地的糖廠扭虧為盈。
這事兒引起轟動,從全廠職工到地方官員都特別興奮,他的才干得到所有人的極大認可。
褚時健在人生游戲里,體會過這種“自我實現”的快樂,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跌倒,爬起,跌倒,爬起,80歲高齡了還去山上種橙子。
為什么他閑不下來?因為“有癮”。
一個人具有高成就感的第三個特點,是自帶“王者之氣”。
這個詞兒有點裝,但我覺得真挺貼切。
我認識許多老板、企業高管,也認識一些繼承了家業的富二代。
這些老板和高管,沒有一個不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經歷過、征服過無數的挫折、屈辱,刀口上舔血,一步步才有今天。
他們身上交織的那種沉穩又霸氣,內斂又狂妄,真誠又狡猾的氣質,你沒經歷過,怎么樣都學不會。
而且,一個人可以支配的資源越大(不一定是占有,比如大國企的高管),這種氣質就越濃厚。
那么富二代呢?
如果只是繼承,而不是把父輩的生意往大了做,或者自己開辟一個新領域,那么,他就沒有機會在真實的世界里摔打,品嘗打碎牙齒和血吞的滋味,也沒機會從痛苦的深淵里,掙扎著爬出來。
造成的結果往往就是,不少富二代身上缺少這種“王者之氣”。
打工也一樣,一個500強的大區經理,一路拼殺上來,那種君臨天下的風度,你一個小縣城的雜貨店老板,完全沒法兒比。
這種高成就感的“王者之氣”,滲透到你能看到的任何一個行業,比如拍電影。
說句不怕招黑的話,同樣是一部電視劇《上海灘》,你看周潤發和黃曉明兩個版本的許文強,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稍微百度一下兩人的身世,這很好解釋。
5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格總,你說的都是商界、職場的人,他們掙錢那么多,當然有成就感啦!
還真不是。
我的家族里有不止一位老師,教師這個職業,清貧、寒酸往往是標簽,但是你看一個老師站上講臺,舉手言談的氣質,和平時真就不一樣,談起自己的得意門生,人家臉上那種成就感、幸福感,你敢說是假的?
還有那么多高齡的老醫生不愿意退休,一站好幾個小時做手術;受傷無數的老警察不肯退居二線,非得在一線破大案要案……
為什么?因為能掙大錢?當然不是,還不是因為“成就感”嘛。
前段時間,馬云說了一些關于996的話。
里面有兩句,我覺得很中肯:
如果你不熱愛,哪怕8個小時你都嫌很長,如果你熱愛,其實12個小時不算太長。
如果你8個小時工作都不快樂,你做的這個事情就沒有意義,你也不舒服。你干嗎呢,8小時不知道干嘛,沒有意義,所以即使你不996,你也不知道干嘛。
馬云說的“意義”,其實就是成就感。如果你真的體會過一份熱愛的工作,那么你絕對懂他的意思,如果你從來沒有體會過,那就是“夏蟲不可語冰”。
他談論的是“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而大多數人在乎的,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當然重要,可我還是希望,你能尋找到“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你會上癮,會更年輕,會慢慢積累起“王者之氣”。
你會更加認可自己,欣賞自己,人家說的那種不在乎外界評價,“聽從內心的聲音”,你真的就可以做到。
6
現在,我來回答文章開頭的問題:
一份工作,就應該是受苦,還是說可以成為享受?兩者的區別,就是看掙錢多不多嗎?
我想說,工作是受苦還是享受,僅僅取決于你能否獲得成就感。
關于成就感,我的建議是:
一份沒挑戰、也沒痛苦的工作,絕對帶不來成就感;
一份沒有掌控權、只是聽話干活兒的工作,也永遠帶不來成就感;(完全沒有掌控權的工作,其實是極少的)
你要是缺錢,就去干能掙錢的工作,在這個階段,掙錢越多你會越有成就感,別矯情,把個人喜好放一邊去;
如果你不那么缺錢了,就去做自己喜歡、有挑戰的事而且堅持下來,你會超有成就感,可以的話,順便把錢掙了;
我還想說,即使到了一定歲數,也不要把換行看得那么可怕,我30歲左右不止一次換行,31歲換到現在的行業,折騰來折騰去,還不是活得好好的,你看這個公眾號,廣告我都懶得接,一不小心就寫了200多篇哈哈哈哈。
最后,那種“我愛死工作了,連休假都是一種折磨”的快樂,我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能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