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升級轉型,我國當前的空氣污染特征已經從傳統的煤煙型污染向復合型污染轉變,治理難度也隨之提升。尤其是我國的空氣顆粒物污染,因其具有污染范圍大、污染程度深、多種污染類型并存、污染來源復雜等特點,給大氣顆粒物防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要治理空氣顆粒物污染,大氣顆粒物防治工作首先需要開展環境空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是指通過化學、物理學、數學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識別環境受體中大氣顆粒物污染的來源,它是科學、有效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是制定環境空氣質量達標規劃和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的重要依據,是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效果評估的重要手段。
為貫徹落實《中國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國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促進環境空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研究工作標準化、規范化和業務化,加強空氣污染防治,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生態環境部組織制定了《開放源揚塵顆粒物采樣技術規范(試行)》、《顆粒物濾膜自動稱量技術規范(試行)》、《環境空氣和廢氣 顆粒物中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的測定 離子色譜法(試行)》、《環境空氣和廢氣 顆粒物中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的測定 衍生化/氣相色譜—質譜法(試行)》等4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該4個標準規范都屬于環境空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系列標準,適用于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中的監測活動。
目前,標準編制單位已完成上述4項標準的征求意見稿,現生態環境部根據《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制修訂工作管理辦法》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監測站(中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各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環境監測站(中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等單位征求意見。意見征集截止到2019年5月10日,相關單位可積極獻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