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發生一起悲劇事件。
一輛私家車,停在盧浦大橋上。
高架橋上,車輛如織,這輛車卻一動不動。
忽然車門打開,一個少年下車,沖至橋邊,疾速跳下。
一名女子尾后追至,但無力回天,癱坐在地,失聲痛哭。
那么年輕的孩子。
那么美好的未來。
就這樣化為一生的痛,化為一夜又一夜的淚。
(02)
青春是人生極危險的時態。
自我覺醒,壓力激增。
生命本體與生俱來的困惑,同齡人自然狀態下的無規則博弈壓制,兼以由此所產生的孤絕失落。總會讓有些孩子,陷入暗黑,走不出來。
父母要了解點青春心理,幫助行履艱難的孩子,舒緩壓力。
要幫助孩子,而不是成為壓跨孩子心靈的最后那根稻草!
(03)
盧浦大橋發生悲劇之時,心理學家武志紅先生,正針對“指責型”家庭問診開方:
武志紅老師的這個心理技術分析,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他把一些陷入相互指責的配偶、或是習慣于對孩子進行指責的父母,其行為的心理動因,做了極精確的程式細化。
不夸張的說,這五個心理流程、三個修復步驟,其價值超過十卷本的心理學專著——應當是武志紅老師厚積薄發、把復雜深奧的心理學體系內化之后,再化繁為簡,落實在具體操作上。
如果一定要雞蛋里邊挑骨頭,吹毛求疵,找出武志紅老師五流程三步驟的不足,最多不過是兩個:
一是這個實操流程來得晚了點。如果早些來到,早點成為社會共識,上海盧浦大橋的那位媽媽,就有可能不會在私家車的狹窄空間里批評孩子,孩子也未必會做出極端選擇。那怕這些辦法能夠挽回一條性命,避免一起悲劇,也是功德無量。
二是,教育孩子時,如果指責與批評的方式不對,那么父母該怎么辦?
對的方式是什么?
(04)
先把教育孩子這么沉重的話題放一放。
說點輕松的事兒。
在美國,最近有部電影開拍。
影片幾個主角中,有只貓貓。
所以節目組先逮來幾只顏值說得過去的流浪貓,準備讓它們出演。
貓演員,比人類演員難辦得多。
貓的智商,接近于4歲的孩子,能夠精確辨析人類語言的意義。
但越是聰明的貓貓,越有主見,越是傲驕高冷,越不肯聽話。
要讓貓演員按臺本出場,就得需要三個專業助手:
一個訓貓師,一個貓咪心理康復師,還有一個動物保護組織的觀察員——最后這位,從貓咪演員被捉到起,就24小時寸步不離,一旦發現劇組有傷害貓貓的跡象,大家法庭上見。
所以訓貓師先行出場,展示訓貓的幾種方案,由貓咪心理康復師、和動物保護組織觀察員做出符合貓貓利益的選擇。
(05)
訓貓師的第一套方案,叫X方案:
此方案簡直粗暴,直奔主題。劇組希望貓貓擺個什么姿式,那就強迫貓貓擺出來。
如果貓貓不從,那就用膠帶紙粘上,用繩子捆上,不信治不了你。
動保觀察員聽了這個方案,說:敢這么欺負貓?你死定辣!
否決!
(06)
訓貓師第二套方案:Y方案:
不打,不罵,不吼,不批評。
不給貓貓臉色看。
想讓貓貓做出什么姿式,那就用鼓勵的方式,示意貓貓聽話。
如果貓貓做出劇組要求的姿式,那么OK,獎勵小魚干,獎勵貓薄荷,獎勵化毛膏。
這個辦法好,聽起來很貓性化。
應該能通過吧?
但是貓貓心理康復師搖頭:辦法倒不錯,可是貓貓的尊嚴在哪里?
貓科動物,尊嚴意識是極強烈的。
貓科動物臉上寫著八個字兒: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養貓人一定要擺清自己的位置:你只是貓奴,是枚鏟屎官,有什么資格蔑侮偉大貓咪的尊嚴?
否決!
(07)
訓貓師第三套方案:Z方案。
這個方案,不是訓練貓。
而是讓貓來訓練人。
具體做法如下:
訓貓師和貓貓,呆在同一間屋子里,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大家都不吭聲。
貓貓在屋子里來回走,訓貓師蹲伏原地不動。
就這樣漫長的時間過去,貓貓終于膩了,無意識的做出符合劇組要求的動作。
這時候訓貓師要立即俯身過去,喂貓貓一個小魚干。
咦,這時候貓貓就會有發現:原來,人類這種蠢物,也是可以訓化的。
只要本喵明確示意,人類就會按我的要求,做出反應。
本喵再來一次。
貓貓再來一次,人類再獻出枚小魚干。
喵喵喵,貓貓仰天長嘯:我好好厲害,把人類玩得滴溜溜轉。
愚蠢的人類,沒有本喵訓練你們,你們如何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
——就在貓貓沉醉于自己的成就之時,人類的攝影機早已架好,該拍的鏡頭,一個不拉全都拍完了。
電影成功殺青,貓貓的成就感爆棚。
動物保護組織觀察員站起來:還行,這個辦法還湊乎。
下部片子有老虎出演,也必須這樣拍。
不是你別……
(08)
是教育孩子困難,還是教育貓貓更難?
感覺都差不多。
畢竟內在的原理,是一樣的。
(09)
孩子個個都是貓,教育不當弄成豬。
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協調配偶關系,亦或是企業管理,都只不過是針對于人性所采取的相關策略。如果單拿教育孩子說事,那么父母可以分為三種:
X型父母。
就是武志紅老師所說的“指責型”,這類父母左看孩子不順眼,右看孩子不順心,你咋是只貓涅?為啥你不是一條狗?趕緊的,給老子變成一條狗,汪一個。咋滴?你不努力?別人家的狗都能汪,為啥你就不能?從貓變成狗這么容易的事兒,你非要抬杠不肯,你是不是存心跟老子過不去?你敢跟老子過不去,信不信老紙打死你?
這類父母,是讓童年蒙上陰影的原生家庭。特點是父母付出巨多,巨累,但事與愿違,只收獲到孩子的怨憎與積戾。
Y型父母。
這是激勵型父母:乖貓,學聲狗叫,學了狗叫就有小魚干吃。孩子也真的很努力,雖然是只貓,但嚴格按照狗的標準猛搖尾巴。如果再有點天賦,就有可能過關斬將,進入狗狗的985或211,考入名校。
一旦脫離父母,這些努力做狗的貓……不是,這些孩子就開始了迷惘,感覺自己的狗生好像不是這樣子的。我到底是誰?究竟是狗還是貓?我在哪里?我在嘎哈?我的人生目標在哪里?我的人生意義是什么?許多孩子陷入空虛迷惘,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重新找回自己。
Z型父母。
這種父母,讓孩子教育自己。
去年有位媽媽,帶兒子出門旅游。
她決定做個Z媽,就可憐兮兮的對孩子說:媽媽好怕,媽媽不會辦理登機牌,不敢坐飛機,怕被壞人拐走賣掉。
瞧你這點出息!孩子氣到頭大:你放心,辦理登機牌的事兒我來,我保護你,準保不讓壞人拐走你。
此后一路,兒子拖著比自己還高的拉桿箱,從辦理登機牌、登機到賓館入住,對媽媽實施全程保護。媽媽雙手揣兜,一路輕松得仿佛單身。
還有對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就可憐巴巴的往沙發上一坐,看著正寫作業的女兒:爸爸媽媽好餓,幾點開飯呀?
瞧這個家,女兒無奈仰天長嘆:如果沒有我,你們兩個可怎么活呀……趕緊去廚房,噼哩啪啦炒菜做飯,吃完收拾餐桌洗碗,再去趕緊寫作業——孩子的學業,并不會因此而耽誤,反而比嬌生慣養的孩子,多出一份擔當,多出了責任心。
我們是哪類父母?
對照一下看看。
(10)
最正確的,一定是最抽象的。
當我們說到教育時,就會這樣說:教育是一顆心,喚醒一顆心,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可這到底是什么意思?
太抽象的,一定是沒法應用的。
我們經常說,教育是喚醒孩子的內心。
怎么個喚法?要叫多大聲?
有些父母就因為喚法錯誤,叫聲頻率不對,沒喚醒孩子的心,反倒有可能叫出來只小怪獸,讓全家窩心。
教育之難,難就難在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成就孔子的辦法,王陽明學了可能會變傻。成就王陽明的辦法,有可能把蘇格拉底教成弱智。龍生九子,各有本性。每個孩子都需要個只針對于自己的辦法。但社會教育,出于成本化的考量,必然是規范劃一的格式刷。有的孩子適應,有的孩子就不適應。孩子適應只是幸運,孩子不適應才是正常的。父母萬不可強迫貓學狗叫,強迫不適應的孩子適應。所以可行的辦法莫過于讓孩子教育父母,先賦予孩子存在的價值,讓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感覺生活有意義,再由這種良性互動之中,讓孩子慢慢找到最適應自己發展的方向,這就是喚醒孩子心靈的具象表述——但更具體的、更具針對性的細節,還需要每個人在互動實踐中,慢慢揣摩,慢慢尋找。才能夠達到舉重若輕、得心應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