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整理圖書時,找到一本很多年前讀過的慕容雪村寫的小說——《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
我隨手又翻了翻,發現有一處折頁,里面提到一個教授傳授的《人生四誡》:
不為婊子動真心,
不為口號去獻身。
見了領導要服小,
遇事先把水攪渾。
雖然寫的有點粗俗,但是卻很恰當。也借此四誡談談我的感受。
1. 不為婊子動真心
我認為這句話中的“婊子”,不僅僅是指婊子,也可以是渣男,或者是其他不值得的東西。
那么這句話的根本意思就是:不要為不值得的事或人浪費感情。
有一位女讀者給良叔發微信,說自己和一男友相戀3年,后來發現對方原來是個渣男,于是果斷分手。
我說挺好的啊,說明你是個理性的人。
可后來,她時不時就給我發微信,總還是圍繞那個渣男:
“徐老師,你說這些男人都是怎么想的?”
“徐老師,聽說那個人渣又找了新女友,我要不要去警告對方?”
“對了,那人渣連他媽都騙。”
......
后來,我都有點煩了,回她:“你要是真覺得對方是個糞球,就應該離得遠遠的,哪有動不動總湊過去聞的?”
這話說的有點重,她有點不開心,但我這是講實話啊。
那女孩肯定心底還是放不下對方,所以才總是碎碎念。如果真放下了,壓根都不會再提起那個人渣。
我知道,淡忘一段感情很難,但是我也知道,有時這人啊,就得“沒心沒肺”,就不能太有“感情”,這樣你才能把焦點歸攏到自身上。
讓自己成長,拼命去賺錢,時不時犒勞一下自己,去結交想認識的人??傊炎约鹤兊酶?,才是人生第一要務,何必把注意力獻給不值得的人呢?
平時與人相處也是如此。
我公眾號的后臺,經常有人來踢館,只是因為我的某個觀點,和他們的三觀不合,于是擠兌謾罵。 我從來不會回復。
連我的助理都有點坐不住,說太過分了,徐老師,你去懟他兩句唄?
我回答得很簡單:“他根本不值得我回復......”
還真不是我慫,僅僅是犯不著,我改變不了那些貨,何必要花我的精力呢?
如果回復,反而讓他們接受到了反饋,還更來勁了呢。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無視。
因此,他們就像從沒在我的世界里出現過一樣。
2. 不為口號去獻身
良叔讀過很多歷史書,感嘆一些悲劇本不應該發生。
有時僅僅因為一個口號,就能讓兩個群體索命相見,他們甚至都不會去想,這個口號是否正確?是否有意義?
就像《烏合之眾》說的:“群眾不擅長思考,但很擅于行動?!?br/>
然而一個值得擔憂的事實是,幾乎所有的口號都是精心設計的,都能引起你的某種遐想,讓你為那些本無意義的字段,賦予某種神圣的意義。
因此,你會成為群體無意識中的一員,社會學中的說法叫:“平庸的罪惡。”
二戰后,德國戰敗,很多十惡不赦的軍官受審,但是在調查中才發現,他們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好人”。
自律,善待家人,有教養,不說臟話.....
然而正是這些“好人”,卻干了最壞的事:侵略他國,屠殺猶太人。哪怕到最后,這些人還堅信自己是在實現一種偉大的理想。
你可能會說,二戰離我們也太遠了吧。
可是你環顧四周,看看現在的網絡環境,一個再小的事件,都會被鍵盤俠們扣上一頂偌大的帽子,然后群情激奮地咒罵和抨擊。
他們人數眾多,仿佛一大摞干燥的柴火,只需一個火星,便會迅速引燃......
說實話,良叔對這種情況,真有種莫名的擔心。
但是,我還是想奉勸我的讀者,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保持一份獨立的理性。
3. 見了領導要服小
大家經常會提起林肯的一句名言:命運終究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其實這句名言只是下半句,還有上半句:有些時候,你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上。
我在體制內做了近二十年,深知這句話的含義。
所有的職場人,在某個階段,你的命運就是掌握在領導的手里。
如果你不能和領導搞好關系,你很難有所發展。
這么說顯得很媚俗,但這就是真相。
我見過對員工不好,而能步步高升的領導;但從來沒見過,和領導關系不好,卻能走得更遠的下屬。
你可能心里會罵領導是個豬頭,但是很抱歉,你的命運在這個階段就是被這個豬頭決定的,你若還想在體制里混,就得服小。
這類話題我說過多次,但是重要的事,重復幾次也不為過。
這不是讓你曲意逢迎,溜須拍馬(當然這些手段確實管用),但是起碼,你要學會把自己的價值,以領導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哪怕他是你非常不喜歡的人。
所以,什么叫成熟?
為了幸福,愿意和不堪進行周旋,這就是成熟。
而所謂的個性,可能僅僅是幼稚的借口。
4. 遇事先把水攪渾
沒有經驗的人對這句話,可能很難理解。
這里的“遇事”指的是“遇到自己要吃大虧的事”,這時就一定要把面擴大,牽扯更多的人進來,這樣你才會受到公平的待遇,甚至因禍得福。
近期,奔馳車事件就是這個法則的實例,當輿論廣泛關注了,弱者反變強者,女車主因此還受益不少。
這里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邏輯:當你遇到吃大虧的事時,這只是你個人的問題,你要考慮如何變成大家的問題。
比如奔馳事件,曝光后,就成了大家的問題了,而不僅僅是女車主的問題。
4S店的銷售,覺得成了自己的問題;
4S店的老板,也覺得也成了自己的問題;
奔馳總部,也覺得成了自己的問題;
消費者協會的領導,也覺得這成了自己的問題。
而廣大的看客們呢?其實也覺得這問題和自己有關,誰都吃過店大欺客的虧吧?誰都存在有理講不清的時候。
所以,這事兒成了一個標志品,承載了眾人的不滿,大家都覺得自己成了這個問題的一部分。
很多年前,良叔的一個朋友,因為跳槽和原公司鬧的不愉快,原公司抓住他的一些把柄,想下狠手,甚至準備捅到公安去。
那朋友對公司的調查部門說,想捅就捅吧,自己會向公安完全坦白的,不光坦白自己的事,還會坦白別人的事。
他把一些道聽途說的事講了一遍,還提到好多個領導的名字......
你看,這個問題一下子就變成了大家的問題,后來,那些被點名的領導,都尿急了,說還查個毛線,人家跳個槽,何必欺人太甚?
后來,這檻兒我那朋友算是過了......
今天所談的“人生四誡”,不算什么明門正道的知識吧。但卻是一種市井哲學,這類哲學,沒有教科書,沒有課程,甚至沒人會主動教你。
你想獲得,可能只有兩條途徑,第一條途徑,親身經歷,當然這種方法太低效,發生后才獲得,結果卻已不可逆;
第二條途徑,去讀歷史類書籍或者一些小說,這也是閱讀的另一種意義。
現在你有了第三條途徑:良叔的每日小隨。
良叔會時不時地講點市井哲學,你學學,防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