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作為CEO,你一定要警惕“拜產品教”?
發布者: 努力ing 2019/04/08 17:46
每個好的 CEO 都應該是好的產品經理,但是,但是后面的話更重要。
但是每個好的產品經理,都不一定是好的 CEO。
因為我對這句話有很多深刻的感受。
在這幾年時間里,伴隨著互聯網的浪潮,有很多人取得了成功。但提及成功的原因,絕大部分人都會說,因為我們的產品好。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拜產品教”,有一些人對產品的崇拜,陷入比較極端的境地。
這難道有什么不對嗎?
你可能聽過這個比喻:企業就像飛速上升的電梯,到了頂樓,有人問,你們是怎么上來的?有人是靜靜站著、有人在做俯臥撐、有人在跑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做的是最重要的事。
但事實上,我們只不過是搭上了一趟比較快的電梯,僅此而已。
如果你是產品經理,那你當然應該最關注產品,這是你的本職工作。
但如果你是 CEO,或者想成為一名 CEO,那你應該關注的,顯然應該有更多的事情。
我們把這個問題具象化就是:一個 CEO 的思考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
— 1 —
懂得均衡產品、營銷、渠道
一個公司的成功,有幾件事情一定很重要:產品、營銷、渠道。
產品,是把千鈞之石推上萬仞之巔,獲得巨大的勢能,然后在山頂一把推下去。
營銷,就是為了讓產品這顆滾石能滾的更遠,盡可能地減少用戶的心智阻力。
渠道,是與用戶接觸的觸點,是保證產品能在門口的小店、大超市的貨架、電商平臺的列表里隨時能被購買。
那么問題來了,哪一個更重要?
你別急著回答我,先把答案放在心里吧。
就像開頭提到的,幾乎所有人都會說,產品更重要。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用產品取勝。因為大家可能都不愿意承認,自己的營銷和渠道做得好。因為他們心里對營銷和渠道這些事情,是羞愧的。
他們更愿意別人說自己產品好,就像更愿意別人說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而不希望別人說一句,你可真會化妝。
所以,這可能是一個永無休止地爭論,一言不合甚至就要大打出手。
我不敢妄自判斷哪一個是最重要的,但我覺得,產品可能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至少是我們最熟悉的那句話:看情況。
有什么公司是更依靠產品成功的?
當然有,比如說蘋果。
蘋果公司的產品勢能很強,喬布斯從萬仞之巔上一把推下來的 iPhone,iPad等產品,成為了劃時代的經典之作。
我記得,當年 iPhone 的首發里常常沒有中國,其實這意味著渠道并不暢通。
但是沒關系,產品足夠好,人們就愿意跑到香港、日本、韓國等地方買一部最新的 iPhone,他們是蘋果產品最狂熱的發燒友。
對于蘋果來說,產品是最重要的。
所以很多人都說,我要做出像蘋果一樣的產品。但接下來這句話,可能有點扎心。
如果所有人的產品,都能做的像蘋果那樣,那么這也許只能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蘋果的產品不一定是好產品。
事實上,不管你怎么努力,永遠只有 5% 的人有機會做出真正讓人拍大腿和驚呼的好產品,這是客觀規律,這也是一個令人傷心的結論。
我想說的是,我們當然要對產品有極致的追求,但卻不能對產品有迷信,產生一種“宗教級”的信仰,這是一種妄念。
產品一定要好,但是總不能偏廢其他因素。
那有什么公司是更依靠營銷成功的?
當然有,比如說寶潔。
寶潔的洗發水和聯合利華的洗發水到底有多大的區別?寶潔旗下這么多的洗發水,又有多大的區別?
說實話,我不知道。但我僅憑自己洗了三四十年洗發水的有限經驗來看,我覺得差別不大。
但是為什么,一說起柔順就買飄柔,一想到去屑就用海飛絲,一提及沙龍級的洗發水就是沙宣,一要買滋養的就是潘婷?
因為廣告占據了我們的心智和認知。
在貨架上這么多的洗發水,我們一排排挑過去,最后都是寶潔的,這就是寶潔營銷的成功。
產品是 1,營銷是 0,寶潔就是在產品還不錯的前提下,用營銷放大了勢能。
那有什么公司是更依靠渠道成功的?
當然有,比如說 oppo 和 Vivo 。
在外界看來,oppo 和 Vivo 的成功,更多的是渠道上的成功。是下沉到了三四線城市,搶占了被大家忽略的空白市場。
其實不僅是渠道,oppo 和 Vivo 的成功,營銷上也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但有一次,有人采訪段永平,讓他談談成功的方法論,他直接說這是一個外界的誤解。
其實對于我們來說,營銷一點兒都不重要,最重要的還是產品。
不管你信不信,至少我不信,或者說我信后半句話,但不信前半句。
不過我覺得段永平很聰明,因為他可以是一個很好的 CEO,他實際上懂得在產品之外,還有營銷和渠道。
他對產品有要求,卻對產品沒有妄念。
懂得平衡產品、營銷和渠道,是 CEO 必須必須學會的第一堂課。
— 2 —
你的產品戰略,到底是“尋醫”,還是“問藥”?
什么是“醫”?什么是“藥”?
這就好比你生了病,是去醫院看醫生,還是直接去藥房買藥。如果是感冒咳嗽,清楚知道癥狀所在,吃點藥就好了。如果稍微嚴重點,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要去看醫生。
同樣的,借助這個概念,我們就有兩個戰略,醫的戰略和藥的戰略。
假如你的產品賣的不好,打不開局面,怎么辦?
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個世界上最成功的產品策略,是做單品爆款,那幾乎可以肯定,他是做藥的。
因為他也服下了這顆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前奄奄一息,現在生龍活虎,這個藥是讓他起死回生的特效藥,于是奉勸你也要跟著服下去。那這個時候,你可千萬要小心。
假如這時身邊有一個醫生,我猜他一定會說,這人是對基本的醫學知識不尊重,對復雜世界沒有恭敬心和敬畏感。
并不是別人吃過的藥,你吃就能治好的。
所以很多創業者,很多人做產品,是不會去學醫的。
但我是一名商業顧問,我的工作就是給企業開方子,我默默告訴自己,我必須在藥的后面,看到醫的邏輯。
醫的邏輯是望聞問切,是看到病癥,是對癥下藥。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賣藥的會說,你得了什么病,不重要,我這味藥,包治百病。像你這樣的人,我見多了!
而醫生的口袋里,要有很多張不同的方子,必須有各色各味的藥。
每一種戰略都有使用場景和邊界,每一種藥都有治不好的病。
很多創業者喜歡游學,跑到最好的公司拜師學藝,尋醫問藥,但往往結果是劍走偏鋒,學藝不精,往往醫沒尋到,最后只隨手抓了看到的那味藥。游學,變成了瞎學。
2001 年左右,我還在微軟上班,那會的微軟,如日中天。有許多人來我們公司交流學習。
我那時給一些其他的公司分享微軟是如何開發軟件的,其中有一點是:一個開發配備兩個測試。
這句話仿佛那一把最后的胡椒面,只要灑下去湯就好喝了。許多人表示,醍醐灌頂。
當時甚至有人問了我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直到今天我都記憶猶新。
你們微軟的員工都用什么牌子的牙膏???
我不知道別人用什么牌子的,我自己用的是黑人牙膏。
原來微軟員工用的是黑人牙膏啊,怪不得這么厲害呢。
這個啼笑皆非的問題,令我震驚和錯愕。
這不是開玩笑,這是真事兒……你可能覺得挺可笑的,用什么牙膏和成功有因果關系嗎?
但他就覺得,微軟這么厲害,說什么都是對的。
大約十年后,我再和別人分享微軟如何開發軟件時,很多人已經不信這一套了。
微軟似乎衰落的跡象成為他們腦海中的既定事實,成為一種不可駁斥的結果。這個結果是微軟已經過時了,既然過時了,那說什么都是錯的。
微軟居然是一個開發配備兩個測試?太浪費資源了,不敏捷。微軟錯了,錯就錯在這。
但微軟的這套做法,是藥。
站在藥的層面去談論醫的邏輯,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亂吃藥,是會生病的,有時甚至會死人的。
那些很多曾經學微軟怎樣開發的人,死了?,F在很多學張小龍做產品的人,死了。
想成為一名好的CEO,尋醫永遠比問藥重要。
— 3 —
把時間軸加入戰略
一個產品經理,可能更關注當下,因為必須把產品做好。
但是一個 CEO,必須要有時間軸的概念,要能看到未來,活在未來。
創業期對的事情,成熟期可能就錯了。今天的金條,可能就是明天的稻草。
經常發生這種情況的,主要是在管理的領域。管理小團隊和管理大公司,復雜度千差萬別,方法截然不同。
我有很多在微軟的老朋友,他們經常和我說,如果有一天我離開微軟創業了,我絕對不能像微軟那樣管公司。
官僚!復雜!層層審批!
同樣的,在其他公司的朋友,也會和我說同樣的話。等我離開了,我絕對不會這樣的。
官僚!復雜!層層審批!
那怎么辦?
我要超級扁平化。沒有管理的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
你看看我們現在多好,十幾二十人的小團隊,有什么事情大家站起來喊一聲就解決了。
有什么問題解決不了的,那就吃頓火鍋吧。如果不行,那就兩頓。
這才是創業啊,每個人都有共同的目標,不需要為了管理勞心傷神,所有人都有共同的愿景,都有一股勁兒。
許多人對這種狀態心馳神往,心向往之。
但是,但是,我可能又要潑一下涼水,這也是一種妄念。
能扁平化管理,能吃頓火鍋解決問題,不是因為這樣做對,而是因為你還小。
我們曾經說過小米的例子。
早期的小米只有三個層級——聯合創始人 - 部門負責人 - 員工。
但是在今年,小米宣布扁平化時代結束,迎來層級化,一下子建立了10個層級。
很多人的內心是崩潰的。雷軍你是我的偶像,我們不搞層級化都是和你學的,今天你居然也設立層級了,小米變了,雷軍變了。
其實不是小米和雷軍變了,是扁平化管理真的不適合現在的發展階段了。
其實企業人數的增加,帶來的收入增長,大致是呈線性的;而人數變多導致的管理復雜度上升,卻是指數級的。
兩條線終究會有一個交點,管理復雜度終有一天會超過收入增長的曲線,直到吃掉全部利潤。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逃脫這樣的命運。
小米之前的扁平化管理能成功,僅僅是因為它小,但回望過去,小米也知道,過去的管理方法,是低效的。
所以千萬千萬不要相信“沒有管理的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這句話。至少不要全信。
既然所有的公司都在一開始把這句話奉為真經,但在最后都殊途同歸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那么這其中一定蘊含著我們不能忽視的道理。
創業最早期,沒辦法用成熟期的復雜管理;成熟期,也不能羨慕創業期的簡單粗暴。
冗余,是健壯的成本,而復雜,是成熟的代價。
當你有了時間軸的概念,你就知道未來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就算現在還在創業期,但你知道要獲得成功,需要什么樣的路徑。
這條時間軸最大的好處是,即使你身在起點,但你的心早已達到彼岸。
最后的話
每個好的 CEO 都應該是好的產品經理,但是每個好的產品經理,都不一定是好的 CEO。
因為 CEO 至少要明白三件事情:
要懂得平衡產品、營銷和渠道;
要懂得尋醫而不是問藥;
要懂得給戰略加上一條時間軸。
當然,當一名產品經理很好,做出一款產品,專注認真地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充分享受這個過程,真的很好。
但是,如果想看看產品之外的世界,體驗更多的可能性,就需要有更加全面的能力。
其實不僅僅是產品經理和 CEO,想要獲得更多的成長,知道這三件事情都會有更大的助益.
的確,要做出好的產品很難,要做到這三件事情也很難,但有什么關系呢?
難走的路,從不擁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