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發展到今天,社交零售已經成為了一種比較常見的形態。
比如你朋友圈的微商,比如拼多多的團購……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社交零售,還有社交零售中那些微妙的人性。
社交零售如何降低交易成本?微商的生存空間在哪里?拼多多看到了什么機會,它又做對了什么?
— 1 —
商業的過程紛繁復雜,但概括起來,只有兩個環節: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
海爾做冰箱,是創造價值,蘇寧賣冰箱,是傳遞價值。
而傳遞價值這個環節,具體來說,其實就是在用效率的手段,降低定倍率。
什么叫定倍率?
定倍率 = 商品零售價 ÷ 成本價
一部手機的生產成本是 1000 塊,如果我們賣 3000 塊,那么它的定倍率就是 3 倍。
鞋服行業的定倍率一般是 5-10 倍,化妝品行業,一般是 20-50 倍。
定倍率 50 倍是什么概念?意味著,你花 1000 元買一個化妝品,它的生產成本其實只有 20 元。
那剩下的 980 元去哪了呢?
化妝品在電視上做廣告、請明星做代言、從出廠到一級分銷商、二級分銷商……一直到你家門口的商場專柜、到賣給你化妝品的店員……
每個傳遞價值的環節,都要分走這 980 元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你花 1000 元買的東西,其中 980 元都是為了讓它送到你手上。這個成本,我們稱之為交易成本。
在傳統的零售中,交易成本非常高。
一個品牌為了讓消費者熟知它,要請明星做代言、要在電視上做廣告,這都是為了建立起消費者對它的信任。
但是如果你有個朋友跟你說,這個東西我用得特別好,你也買來試試吧!也許商家的廣告從來都沒有觸達過你,但你還是想要買來試一試。
這個時候你的朋友用他的信任為商家建立了價值,商家沒有花任何廣告費在你身上,對商家來說,就減少了許多交易成本。
所以,如果能夠通過朋友之間的天然信任來傳遞商品,就可能大大降低傳遞價值的成本。
傳遞價值的成本降低了,商家省了錢,他就可能降低商品的售價,同時拿出一部分獎勵給分享商品的朋友。
最終你購買商品的價格降低了,你朋友也因此獲得一點收益,這樣來看,確實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商業模式。
— 2 —
那怎么才能利用朋友之間的信任來傳遞商品價值呢?
在今天的互聯網世界,已經有幾個現成的社交場了,比如微博、微信、朋友圈。于是在這些社交場上,就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了一些不同的社交零售。
比如,微商。
最早的微商大部分都是賣化妝品的。為什么?
因為化妝品的定倍率非常高,可以節省下來很多交易成本。
還拿剛才提到的 1000 元的化妝品為例,在傳統的零售中,傳遞價值要花掉 980 元。
而如果用社交的方式,在朋友圈里傳遞商品,商家也許會比原來賺到更多的錢,同時商品到消費者手上也許只要 500 元。
花 500 元買到原來 1000 元的東西,消費者當然會覺得,天啊,太便宜了!
聽起來這個商業模式很完美,但是,微商也有它天然的人性的挑戰。
微商的基本邏輯,是建立銷售網絡,通俗點說就是找下家,讓每一個下家都去朋友圈里發廣告賣貨。
但是,因為微商不是一個正常分享的消費者,而是純粹以賣貨為目的銷售員,所以他想要建立信任,其實非常不容易。
當你知道你一個朋友開始做微商了,你就知道他有強烈的意愿把商品賣出去,而并不是他真的喜歡這個商品,這個時候你對他的信任就會大打折扣。
微商這種商業模式的初衷,是借用你和你朋友之間的信任關系,但是你一旦這么做了,你和朋友之間的信任關系就已經折損掉一部分了,甚至很多人會把微商屏蔽了。
利用信任,卻反而消耗信任,這就是微商天然的人性挑戰。
— 3 —
那怎么才能健康地利用朋友之間的社交關系,不消耗信任呢?
大家也做了很多商業模式的嘗試,比如餓了么的紅包。
你叫完一單外賣,餓了么會給你發一些紅包優惠券,但是你得分享給好友一起領。
因為“你”是一個真實的消費者,你覺得自己受益了,于是把紅包分享出來,也送給朋友一份。
你不是來賺朋友錢的,而是來給朋友送實惠的,這個時候建立信任就比較容易。
這種模式下,還有來自人性的挑戰嗎?有的。
很多人會把這樣的紅包分享到特定的群,但是從來不愿意分享到朋友圈。為什么?
因為他不希望讓朋友覺得他愛占小便宜。
這種模式,雖然沒有微商的信任損耗那么大,但還是會有一點點信任的損耗。
— 4 —
那怎么辦呢?社交的能量這么大,到底怎么來好好利用呢?
大家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后來終于有一家公司異軍突起了,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拼多多。
消費者買了你的商品,你讓消費者再推薦一個朋友來買,作為成功推薦的回報,給她 50 塊錢的收益,這個行為到底合不合理?
其實特別不合理,為什么?
因為這樣的行為會讓朋友覺得,原來你分享給我就是為了賺我這50塊錢???!
感覺立刻就不好了。
甚至有的人本來想分享,也不會去分享了,生怕別人覺得自己賺了朋友的錢。
那到底應該怎么辦呢? 拼多多找到了一條特別符合人性的道路:拼團。
拼團也是在利用朋友之間的信任關系,但它不同的是,它不是讓一個人單向受益,而是讓一群人平等受益。
什么意思?
比如你想買一個藍牙耳機,需要花 200 元。但是如果你能找到 5 個人跟你一起買,每個人只需要花 60 元。這個時候你就有動力把耳機分享到朋友圈,問問有沒有朋友愿意跟你來拼團。
這個邏輯其實微妙地暗合了人們的幾點心態。
第一就是我受益你也受益,而且我們受益的金額完全相等。
第二就是我沒占你便宜,我是來帶你一起占便宜!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我不是買完之后才分享給你讓你買,而是我現在跟你一起買。
買完之后才分享給你讓你買,和我現在跟你一起買,這兩種行為有什么不一樣呢?
特別不一樣。你買完之后再分享給我,有的人就會覺得,你可能買錯啊,于是你想挽回點損失,所以才分享給我。
但是一起買就不同了,就算買錯也是大家一起錯。
要受益一起受益,要損失一起損失,這個時候分享者就幾乎沒有任何心理壓力。
最后的話
拼團這個看上去特別簡單的設計,其實特別了不起。
拼多多在短時間之內獲得了巨大的增長,不僅僅是因為它便宜,更重要的是因為它暗合了人性,讓大家愿意去分享,不會覺得分享這件事傷害了信用。
社交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利用這個幾乎完全免費的社交場來傳遞商品價值?我們要研究的最重要的問題,其實就是人們分享的動機。
社交零售的本質,就是對人性那一點點微妙的洞察,你對人性的洞察越細微,那你的傳播能量就越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