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直覺越來越準?看這一篇就夠了
01.你相信直覺嗎?
你走在路上,突然聽到身后傳來汽車的呼嘯聲,你頭皮一陣發麻,全身汗毛都豎了起來,趕緊往路邊一閃。
還沒等你站穩身子呢,一輛失控的面包車就從你身邊沖了過去,然后撞停在前面的防護帶上。
你驚魂未定,更不清楚你是如何知道要趕緊閃到一邊的。
但憑借著這個莫名其妙的直覺,你成功躲過了一劫。
事隔不久,你看到了一支股票,一種莫名其妙奇妙的感覺又上來了,你預感這支股票一定會大漲。
出于對自己直覺的自信,你將手上能投的錢都買了這支股票。
但不幸的是,這支股票不但沒漲,在接下來的3個月內反而跌去了一大半。
同樣都是直覺,為什么第一個直覺那么可靠,第二個直覺又這么不可靠呢?
02.兩種直覺
根據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的劃分方法,我們的直覺從可靠性程度來分,大致可分為兩種:
① 由專業技能引發的專家直覺。
② 由啟發法引發的偏見直覺。
▼ 1、專家直覺
專家直覺是一個人經過大量的專業技能訓練,最終在大腦里形成了心理表征,一旦碰到類似情境時,大腦就能立刻調出大腦里存儲的表征,自動得出結論。
例如,一個經驗豐富的倉儲管理專家,在咨詢客戶的倉庫里走一趟,就能靠直覺得出客戶倉儲管理中的關鍵問題:是流程不合理,還是倉儲人員的選用有問題。
專家之所以不需要經過縝密分析,就能靠直覺得出結論,核心就在于他已經在大腦中存儲了關于倉儲問題的大量心理表征。
一旦他走訪的倉庫與大腦中某幾個表征的線索相似,他就能快速調出這些表征,并進一步驗證對照,最終得出直覺性的結論。
▼ 2、偏見直覺
偏見直覺是比專家直覺更廣泛存在的直覺類型,我們每人每天都在大量地運用這種直覺方法。
常見的偏見直覺主要由下面四種情況啟發誘導的:暗示、錨定、替代性、可得性。
① 暗示
暗示是指文字、語言或動作會影響你的想法和感覺。
比如,你剛看了一些鼓舞人心的詞匯:奮斗、拼搏、使命必達。
這時老板讓你反饋某一個任務的完成時間,你很大可能就會樂觀估計,將實際要2個月完成的任務估計成1.5個月。
相反,如果你是看了一些負面情緒的詞匯:艱難、畏縮、知難而退,那你很可能會將完成時間延長為3個月。
像曝光效應(反復出現的名字會讓你覺得更親切、更可信)也是一種典型的暗示。
② 錨定
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對某一未知量的特殊價值進行評估之前,總會事先對這個量進行一番考量。
咱們做兩個小測試來驗證下。
測試1:
你認為一個縣的人口比500萬人多還是比500萬人少?
你覺得陜西延安市的甘泉縣人口有多少?
測試2:
你認為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比20年長還是比20年短?
你覺得美國500強企業惠普公司已經成立多少年了?
請將你自己的答案跟留言區置頂的答案做比較,看看是猜多了還是猜少了,然后留言說明下為什么你會猜多或猜少了。
③ 替代性
替代性是指對于難度高的問題,你會找一個簡單的相關問題來替代回答。
比如,你去家裝市場買裝飾品,在價格一樣的情況下,如果一家的導購是長相甜美的美女(或長相陽光的帥哥),另一家的導購是一個身材臃腫的大媽,你會買哪一家的呢?
不出意外的話,大部分人都會買前一家的。
為什么呢?
因為判斷裝飾品是否合適這個問題難度太高了,既要考慮質量、品位,又要考慮是否跟家里的風格是否搭配。
于是你的大腦會很快將這個棘手的問題,轉化為更為簡單的替代性問題:這家的導購形象不錯,裝飾品的質量和品位應該也不錯。
④ 可得性
可得性是指通過“實例呈現在腦中的輕松程度”來判斷概率的過程。
比如,這段時間波音737Max-8的事故報導鋪天蓋地,是不是會讓你覺得坐飛機不安全?
有些人都發朋友圈說,以后不坐飛機了。
但事實上,飛機是迄今最安全的旅行交通工具。據統計其造成多人傷亡的事故率約為三百萬分之一,遠低于汽車、火車、輪船等。
而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交通運輸部發布的《道路交通運輸安全發展報告(2017)》顯示,全世界每年有124萬人死于汽車道路交通。
汽車發生死亡事故的概率是飛機的幾十上百倍,那什么你會覺得坐飛機危險,而不覺得坐汽車危險呢?
這就是由于可得性偏見導致的。
因為飛機出事概率實在太低了,無論哪個國家發生空難事故,都會有全球報道。
而汽車出事都習空見慣了,很少有新聞報道。
因為可得性的不同,飛機事故更容易在你大腦中呈現,你反而就覺得坐飛機危險了。
以上就是我們直覺的兩種主要來源:專家直覺和偏見直覺。
從描述篇幅上是不是也發現,偏見直覺遠遠多于專家直覺呢。
因此,咱們的直覺很多時候都是會騙人的。
03.如何判斷他人直覺是否可信?
▼ 1、偏見直覺不可信
絕大多數人在給別人建議的時候,其實都是靠直覺給出的。
比如,你報考大學的時候,大姑就熱心地建議你報考會計專業了。
為什么呢?
因為大姑的直覺告訴她,會計是坐辦公室的,不辛苦而且錢也不少。
再比如,你在糾結于要不要出來創業時,朋友大力表示支持。
為什么呢?
因為朋友的直覺告訴他,好多人都創業成功了,他相信以你的能力一定會成功的。
但現在我們知道了,一個人的偏見直覺是遠遠多于專家直覺的。
大姑的直覺來源于她所成長的年代,那時的會計是跟現在的AI工程師一樣搶手的職業。
朋友的直覺來源于各種創業成功故事的宣揚,他并不知道中國目前的創業成功率是低于1%的,中國創業公司的平均壽命是小于2年的。
于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 咱們錯把大姑和朋友的偏見直覺,當成了良言妙計(大姑和朋友的本意也確實是想給你一個良言妙計)。
偏見直覺是不能聽了,這個識別起來也簡單——看提建議的人是不是這個專業背景的就行了。
那是不是專家直覺就一定可以聽呢?
▼ 2、專家直覺要有選擇地信
專家直覺是專家自己根據大量實踐后沉淀的心理表征自動得出的結論,這個相較于偏見直覺含金量還是高了不少的。
但這并不代表專家的直覺就一定能信。
如果你2018年根據各種投資專家的建議,買了股票或偏股型理財產品了的話,我相信你對上面這句話的感悟會非常深刻的。
判斷一個專家直覺能不能信,至少要滿足下面3個條件:
① 環境有規律可循
一個獵人的直覺就比股票專家的直覺更可信。
因為獵人所處的生態環境在一定時間內是穩定的、有規律的,而股票專家所處的股市環境是不穩定、無確定規律的。
但如果一個東北長白山的獵人到了湖北神龍架,那他的直覺也就不太可信了,因為環境不同了。
② 給出直覺的專家確實熟練了
不同專業的熟練期是不同的,沒有達到熟練期的專家直覺,不靠譜的概率還是挺高的。
比如一個只下了兩年圍棋的業余選手,他對大盤的直覺你聽聽就行,時準時不準。
但一個圍棋國手對大盤的直覺判斷,那可是相當準確的。
③ 給出直覺的專家知道他自己不知道什么
如果給你直覺建議的專家告訴你他是無所不能的,那他的直覺最好就別聽。
因為真正專家的標志之一,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知道自己直覺的前提條件和局限的。
用好上面三個篩選條件,那你就可以安心接受他人的直覺建議了。
雖然不敢保證一定全對,但靠譜的概率肯定是很高的。
04.如何讓自身直覺更可信?
現在你知道如何判斷別人的直覺是否可信了,那如何讓自身的直覺更可信呢?
這就需要規避與提升雙管齊下了:
① 避免自身的偏見直覺。
② 提高專家直覺質量。
▼ 1、避免自身的偏見直覺
所謂直覺,都是在你不自知的情況下自動思考產生的。
因此,要避免自身的偏見直覺,唯一的辦法就是喚起大腦的主動思考。
方法有兩個:
① 通過提問清單自檢
將一些重要情境下的判斷和決策做成紙質或電子檔的問題清單,必須回答完其中的所有問題后才做出判斷和決策。
② 請他人提醒
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請他人提醒你,這相當于一個真人版提問清單。
但他人提醒有效的前提是,你要養成考慮外部意見的習慣
▼ 2、提高專家直覺質量
通過提問清單和他人提醒,只是規避了直覺中的偏見,你還需要提高自己專家直覺的質量。
專家直覺質量的核心在于兩點:心理表征的完備度、調用心理表征的流暢度。
① 提高心理表征的完備度
要想心理表征更為完善,你就需要按照框架來組織、沉淀你的經驗。
框架越完備,你所形成的心理表征也就越完畢。
② 提高調用心理表征的流暢度
心理表征沉淀在大腦里,能不能被各種蛛絲馬跡的線索給“勾引”出來,就是提高專家直覺質量的第2個關鍵了。
要提高心理表征調用的流暢度,除了多練外,還必須留意在多情境下去練習,這樣“勾引”心理表征的線索才會更多。
通過上面的規避與提升,你自己的直覺也就更可信了。
05.小結
我們90%以上的判斷與決策都是靠直覺做出的,這是由我們的生理機制決定的。
大腦在惰性思考的情況下已經消耗了人體熱量的20%,全身耗氧量的25%,以及消耗掉肝臟儲存血糖的75%。
你哪怕在發呆,你的大腦每分鐘也需要0.1卡路里的熱量,而當你集中精力進行思考的時候,你的大腦每分鐘消耗的能量則是1.5卡路里(上升了15倍)。
因此,我們絕大部分的思考不得不依賴直覺思考。
所以如果你能提高直覺思考的質量,那么你整體思考質量的提升將是非常驚人的。
如何做到呢?
① 用提問清單避免常見的直覺偏見。
② 用框架和高效的訓練提高自己的專家直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