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中國大豆告急!為推進大豆國產化水平,中央出臺大豆振興計劃,日前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推進該計劃實施。大豆產業由此迎來風口。
“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所以國家肯定會根據自己的資源優勢和消費者需要,適度、合理發展自己的大豆?!?月20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此前一天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2019年我國要啟動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另據近日舉行的全國春季田管暨春耕備耕工作視頻會議部署顯示,為啟動實施大豆振興計劃,今年東北地區要利用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輪作補助等手段,調動農民擴種大豆積極性;黃淮海地區要鼓勵推行麥豆兩熟輪作模式;西南地區要因地制宜推廣玉米大豆間套作,發展優質食用大豆。
由此,一場旨在保護中國人自己飯碗的大豆振興行動在全國展開。
從最大生產國變成最大購買國
20世紀下半葉,我國大豆完全自給自足,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1959-1961年期間,我國大豆的出口一度對前蘇聯非常重要。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大豆產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900萬噸增長到1994年的1600萬噸高峰。隨后的幾年里,產量亦穩步增長。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我國大豆出口超過100萬噸,完全不需要進口。
隨著我國對全球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大豆產品需求的增長,我國大豆產業在1990年和2000年開始發生巨大變化。我國曾經是美國、阿根廷、巴西在世界大豆出口市場的競爭對手,如今卻成為它們最大的客戶。究其原因是,過去大豆主要用于豆制品的消費,養殖業的興起帶動了飼料需求增長,豆油的消費也不斷增加,從1996年的人均不足8公斤上升到2014年的24公斤,于是大豆市場的結構發生了變化。
美國農業部2016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植物油消費構成中,豆油占44%以上,其次是菜籽油(24%),棕櫚油(18%)和花生油(9%)。
如果我國不進口大豆調節市場供給側,單一由國內種植7500萬噸大豆用于壓榨,則將會占用4000萬公頃土地,同時將不得不進口至少2億噸的糧食。由于生態保護、城市化(2015年,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工業化和污染,消耗、荒漠鹽堿化等所造成的多重損害,30年來可耕地面積從1.33億公頃下降到1.2億公頃。
因此,自2000年以來,我國大豆產業面向世界市場開放,這與受益于關稅配額的水稻、小麥或玉米產業形成鮮明對比。大豆進口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急劇上升,到2015年,有超過8000萬噸的大豆進入中國。
我國的大豆種植相比其他的主要出產國(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缺乏競爭力,因為耕地有限,產量相對較低,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小規模農場的競爭力低于南北美洲的大型農場。即使在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黑龍江,大豆農場超過10公頃也不多。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國內大豆的價格明顯高于美國或巴西。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14年,生產成本增加了2倍。此外,我國大豆價格保持在較高水平,因為2008年國家啟動了“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旨在幫助處于大豆開放市場中的農民。
目前我國種植的都是非轉基因大豆,含油量比進口大豆低3%-5%,市場于是出現了分化:超過60%的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用作食品(豆腐、豆漿等),而90%的進口轉基因大豆用作壓榨豆油和豆粕。此外,中國大豆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即東北地區和內蒙古。在1990年之前,中國的大豆壓榨工廠(油廠)主要位于大豆生產地區,銷售區位于南部及東南部地區。在這種模式下,大豆的價格呈北低南高,更無法與進口競爭,產量自2004年以來一直在下降,2015年產量為1100萬噸,產量減少了35%以上,而種植面積也減少了20%以上。
我國進口美國大豆引發紛爭
據了解,大豆和谷物是美國對中國的第二大出口物。近年來,隨著我國大豆需求的不斷增加,這讓美國豆農都大喜過望,紛紛加大大豆種植力度。不過,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的發生也讓美國豆農為此捏了一把汗。
在貿易摩擦中,美國總統特朗普計劃對我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加征關稅,涉稅商品達600億美元。我國商務部則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該清單暫定包含7類、128個稅項產品,涉及美對華約30億美元出口。
美國征稅600億商品,中國為何只反擊30億?作為美國對中國的第二大出口物,中國為何不讓大豆這顆子彈飛?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分析稱,如果中國采取行動,美國大豆將是一項反擊利器,定會對美國農民造成傷害。
報道稱,中國對美擬中止減稅領域包括從堅果、豬肉和鋼管等多個方面,選擇這些領域的背后有諸多考量,譬如豬肉在中國已經供過于求,不會對國內消費者造成傷害。而對大豆征收關稅乃至停止進口可能會加大國內家庭食用油的支出,以及其他成本的提高。中國大豆進口總量接近400億美元,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約為140億美元。倘若中國對美國大豆也采取同樣措施,不可否認將對美國農民產生重大影響。
不過,受貿易摩擦影響,事實上我國2018年從美國進口大豆明顯減量。據彭博基于海關數據的計算,中國2018年從美國進口了1664萬噸大豆,較2017年減少49%。
在中國看來,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的,近40年來,中美經貿合作給兩國提供了巨大市場,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還非??捎^地降低了美國家庭的平均開支負擔。
因此,中國在大豆進口上留有后手。因為中國進口的大豆,主要來自于南美,使得中國留有可不依賴美國大豆出口六個月的時間窗口?,F在的優勢是可大部分從南美進口大豆,這也使得抵制美國大豆成為貿易摩擦里中國最佳的反擊手段。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答問時說:“我們一不會怕,二不會躲。如果美方采取損害中方利益的行動,中方必將采取堅決和必要的應對措施,維護好自身的正當權益?!?br/>
實施大豆振興計劃贏得未來
有專家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發出的中央一號文件發揮了“三農”壓艙石作用,其中就明確提到實施大豆振興計劃,這成為多途徑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的政策基礎。
針對如何夯實農業基礎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問題,農業農村部科教司司長廖西元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本要靠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立足未來,要加快攻克基因編輯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干細胞技術、智能化技術等顛覆性技術,推動農業多領域實現“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
有相關專家撰文指出,要振興我國大豆產業,當前需要從三個方面發力。
首先要高標準完成農田建設夯實基礎。根據國家發展規劃,“十三五”期間,計劃新增高效節水灌溉農田1億畝,較“十二五”翻一倍,當前時點正處于“十三五”目標完成的關鍵節點,預計2019-2020年我國農田高效節水建設將持續快速發展,并帶來良好的投資機遇。
其次要認真執行《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2019年1月份,國家有關部門下發了《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意見函,其中指出:我國將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傳統大豆種植區實施新的大豆振興計劃。力爭到2020年,大豆自給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到2022年,大豆自給水平再提高1個百分點。
再次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要按照增加總量、優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則,強化高質量綠色發展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按照適應世貿組織規則、保護農民利益、支持農業發展的原則,抓緊研究制定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意見。調整改進“黃箱”政策,擴大“綠箱”政策使用范圍。按照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取向,完善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和支持重點領域特色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上市。
記者注意到,《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一是要完善2019年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于春節前后向社會公布,釋放政策信號,便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二是要完善耕地輪作試點補助政策。東北地區第一批退出的500萬畝輪作面積,一部分安排在黃淮海地區,開展夏玉米改種夏大豆;三是要加快建設1億畝大豆生產保護區。將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向大豆生產保護區傾斜,改善大豆生產基礎條件,建成一批旱澇保收的大豆生產基地;四是要在東北黃淮海、西南地區,選擇30個大豆面積具有一定規模、產業基礎較好的縣,開展整建制大豆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范推廣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重點推廣壟三栽、大壟密、窄行密植、麥后免耕覆秸精播、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等增產增效技術,實施農機農藝融合,創建縣大豆耕種收機械化率基本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