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力工廠到全自動化生產,從人為誤差到重復性精度,工業機器人已在市場上站穩腳跟。2018年因行業及宏觀大環境影響,工業機器人投資降溫,但是產量依舊保持增長,預計2018年產量有望達到14萬臺。2019年“機器換人”進程加速,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范圍擴大,未來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2018年,我國機器人產業保持健康、快速發展。2019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制造業提質增效、換檔升級的緊迫需求為機器人行業提供了全新動能。
-由于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生產成本、采購成本、管理成本等相對高昂,部分國內機器人企業以產品的“性價比”來打開市場,導致盈利空間縮減。
-隨著我國一系列機器人政策的實施,智能化改造升級的需求日益凸顯,我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機器人產業是朝陽產業,前景光明;機器人產業也是新興產業,需要呵護。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我國機器人產業保持健康、快速發展。據賽迪研究院統計,2018年前10個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1.8萬套,同比增長8.7%。
走進2019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制造業提質增效、換檔升級的緊迫需求為機器人行業提供了全新動能,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核心技術亟待提升、國際不穩定因素增加,成為我國機器人發展的主要阻力。
產業規??焖僭鲩L
機器人的每一步發展都吸引著全世界的關注?!拔覀冏鰴C器人不單單是做產品,我們肩負著國家的使命。”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道出了許多業內人士的心聲。目前,社會各界參與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熱情很高,機器人產業在我國進入蓬勃發展期。業內人士認為,2019年我國機器人將延續近幾年的發展態勢。
隨著《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政策的進一步實施,智能化改造升級的需求日益凸顯,我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度增長,產業規模保持快速增長。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家政、醫療、教育、公共安全等方面需求的持續旺盛,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
當前,我國機器人相關技術特別是附加值高產品技術的不斷提升,多關節機器人產品性能將進一步得到完善。同時,企業自身不斷積極優化產品結構、增強制造水平,國產多關節機器人銷量將進一步提升。隨著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工程、安全生產少(無)人化專項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新的應用示范政策的不斷落實,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將不斷拓展,預計搬運與上下料機器人銷量繼續保持第一位,具有加工功能的機器人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新產品、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的原因在于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深入推動、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發揮作用、高??蒲畜w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以及各級政府對機器人科技研發的持續支持。
另外,依托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的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中試孵化能力、應用示范能力及行業支撐服務能力等,我國會逐步形成集研究開發、成果轉化、行業服務、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國家機器人產業協同創新基地,對于改善我國機器人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差距尚存的問題意義重大。
核心技術成焦點問題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基礎研究無疑是積累的過程,需要凝聚多年心血,我國機器人研究較發達國家起步晚,核心技術的發展成為重中之重。
業內人士指出,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質量穩定性和批量生產能力有待全面提升,核心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局面還亟待突破。在精密減速機方面,目前以蘇州綠的為代表的國產諧波減速機可實現進口替代,但RV減速機由于傳動精度、扭轉剛性等問題,依然未能擺脫依賴進口的局面;在伺服電機方面,目前國產伺服電機僅能滿足部分中低端機器人的需求;在控制器方面,國產廠商已經解決有無問題,但在穩定性、響應速度、易用性等方面與國際主流品牌存在較大差距。
由于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生產成本、采購成本、管理成本等相對高昂,部分國內機器人企業以產品的“性價比”來打開市場,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導致盈利空間縮減。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杰向企業建議:“一定要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工作,不因為過于追求模式和增長速度而忽視了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對發展中的暫時困難我們既要滿懷信心,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充足準備?!?br/>
核心技術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機器人產業人才緊缺,根據教育部等部委聯合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0年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到300萬;到2025年,人才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到450萬。
2019年隨著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國家機器人創高中心、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和其他部門在標準規范制定、檢測認證實施等方面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國機器人產業缺乏行業標準和認證規范的局面有望繼續得到改善。依然需關注我國僅部分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對產品的部分性能做了出廠檢驗,但缺少相關標準及專業研究,檢測儀器配套較差,檢驗結果的可靠性較低,測試項目尚不能滿足產品質量控制的需要。
加強系統性頂層設計
基于我國機器人發展現狀,針對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機器人未來發展的競爭力,賽迪智庫從五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完善政策扶持體系。在資金、稅收、產品銷售補貼等方面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提高國產工業機器人使用率。落實生產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擴充《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以促進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研究制定行業應用指導政策。鼓勵金融資本、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參與機器人產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海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技術研發,突破重大標志性產品,加強對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技術和質量的攻關,提升高精度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電機和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的質量穩定性及批量生產能力。建設人工智能、感知、識別、驅動和控制等下一代技術研發平臺,同時關注沒有被現有機器人技術體系所納入的如能源、大數據、安全和材料等領域的技術創新。
完善人才隊伍建設。切實推進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依托中科院等知名研究機構,通過實施大型合作項目,聯合企業培養,從研發、生產、維護到系統集成的多層次技術人才。以及運用職業培訓、職業資格制度,通過實際項目鍛煉來培育人才。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
加強行業規范管理。按照《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部署,加快推進機器人產業政策落實,組織開展行業規范管理實施工作。鼓勵企業積極申報,對符合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進行公告,引導各類鼓勵政策向公告企業集聚。增加服務機器人制造相關統計口徑,開展產值、收入、利潤等方面的統計,為產業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
拓寬投融資渠道。建立國家級產業引導基金,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從國家層面進行戰略引導和統籌規劃,加強企業的主體地位,優化資金配置方向。引導地方設立基于本地優勢和政策特點的專項配套資金,促進機器人企業與地方政府、園區互動合作。
隨著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深入發展,機器人應用范圍越來越廣,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從工具到伙伴,從協作到服務,機器人將無處不在。(記者王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