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做好經濟至關重要。作為最大的民生,就業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經濟下行壓力、大公司裁員、考研和國考大熱、PMI低于50…就業相關的新聞,最近似乎不太樂觀。
就業壓力真的大嗎?大。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曾直言不諱,當前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國內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也在增多,這些都會對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和就業帶來影響。
但,這不是全貌,我們不能忽視就業穩定的大局,以及從中央到地方穩住就業的決心。
2018年1-11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93萬人,已經超額完成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全年任務;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2%,降至多年來低位。
這兩個數據,透露出我國經濟基本面的穩健性,也說明就業形勢好于預期,企業的擴張和創業創新依舊充滿活力。
更重要的是,對于就業未來的承壓,政策層面已經未雨綢繆。
穩就業位居宏觀經濟“六穩”之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明確指出,要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并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凸顯就業在中央決策中的“壓艙石”地位。
地方層面積極落實中央部署,近兩個月,安徽、吉林、上海、江蘇、河南等二十多地出臺了文件,促進就業創業。
從措施上看,穩住就業,說到底得從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兩端發力。
供給端,一場結構性的變革正在發生。一方面,為適應現代企業的崗位需求,多方式提升勞動者的技能;另一方面,城鄉、地區間存在崗位需求差異,政策上引導求職者去更需人才的地方。
比如今年1月1日起,人社部等6個部門開始實施三年百萬青年見習計劃,將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16-24歲失業青年納入見習范圍,增強失業青年的就業競爭力。
比如,教育部下發文件,引導畢業生去基層、去小微企業就業,廣東等地給去基層就業的畢業生就業補貼。
我國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連續保持在1.2以上,意味著就業崗位要比求職人數多。一職難求的壓力是結構性的,根子在就業市場不平衡不充分上。一些地方的人才需求相對有限,但基層仍有很大空間。
如果求職者提升了技能、樹立了更合理的職業發展觀,現有的崗位供給就有了較大的市場消化能力,也能促進區域和城鄉更為均衡地發展。
需求端更為重要,因為就業是經濟的直觀反映,市場主體有穩定的預期和信心,才能打開勞動力需求市場源頭活水。
經濟下行壓力下,需要更大規模地減稅降費來穩定信心,降低企業成本,進而促進生產和投資。
而降稅降費,正是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關鍵詞”。
1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推出一批針對小微企業的普惠性減稅措施,實施期限暫定三年,預計每年可再為小微企業減負約2000億元。調整后優惠政策將覆蓋95%以上的納稅企業,其中98%為民營企業。要知道,小微和民營企業,解決了我國大半新增就業。
就在上個月,國務院決定,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
不少地方版的“穩就業”政策比中央要求的力度更大。比如,山東提出了“五暫緩”,階段性允許困難企業緩繳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5項社會保險,緩繳期間免收滯納金。
2018年預計全年減稅降費規模超1.3萬億元,正向效果已經逐漸顯現。類似的政策今年只會更為密集,并力圖使政策紅利精準“滴灌”到小微企業和民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信號,今年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同時,較大幅度提升專項債額度,用擴大投資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支撐。
央行、銀保監會和各類銀行,亦正在采取更為精準的措施,幫助民企攀越“融資的高山”。
世界正處于大變局中,變局中,總是危與機并存。我國是14億人口的大國,國內市場空間廣闊,發展前景長期向好。
就業面臨著不少問題,但從中央和地方正在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以期形成工作的合力。無論是崗位的供給和需求,都可以將壓力轉為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