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關于各大生活服務平臺傭金上漲的話題充斥著各大媒體,這些互聯網巨頭們這個時候調整傭金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一、本地生活巨頭進入傭金調整時代
近期,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的傭金標準受到廣泛關注,阿里口碑和美團紛紛開始對商戶傭金進行調整,尤其口碑在三年免傭金政策后開始對商家征收費用,這也是阿里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后,開始全面加速商業化的體現。
在美團、餓了么等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發展早期,紛紛祭出補貼手段,通過價格來吸引用戶和商戶,而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服務行業的運營成本也呈現出上升態勢,過往的平臺抽傭比例很難適用于今天的市場環境。那么,對于近期口碑與美團調整傭金一事,對整個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二、本地服務巨頭的成長與演變
我們以外賣為例,2003年飯統網的上線標志著中國互聯網外賣產業正式起步,經過了15年的發展,外賣產業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互聯網O2O產業之一,數據顯示,近幾年來,在線外賣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保持兩位數增長,2017年超過3000億元,用戶規模與其保持一致,2017年在線外賣用戶規模達到3億人,較2016年增長18%。
根據產業生命周期理念,在外賣產業發展之初,由于產業用戶習慣尚未形成,產業基礎較差,這個時候幾乎所有的外賣平臺普遍采用了高額補貼的方式進行發展,所以在外賣產業的發展初期,產業始終處于一個不賺錢甚至虧損的狀態。
后來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外賣產業的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外賣市場逐漸成了寡頭競爭格局,并且隨著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原先的三巨頭(美團、餓了么、百度)逐漸變成了兩雄競爭(美團VS餓了么)的格局??梢哉f,當產業進入雙寡頭時代之后,產業已經從原先的新興產業進化成為成熟產業。
三、傭金調整究竟意味著什么?
當我們把此次傭金調整放到整個市場發展脈絡當中去的時候就會發現,當整個市場進入一個市場集中度增加,產業相對成熟的階段之后,價格戰就會難以為繼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發現,在2018年下半年之后,整個外賣市場就很少再能聽到很高的補貼,這代表的是整個市場的野蠻生長時代已經結束。
這個時候,擺在各家企業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實現企業的盈利,之前在市場初始階段,為了養成用戶習慣和搶占市場份額所形成的高額補貼機制到了市場成熟階段之后必然難以為繼,在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之下,產業各方都將進入一個成本回收期,這是產業發展階段的一個大勢所趨。
那么,此輪的傭金調整應該這么理解。
首先,無論是口碑還是美團,兩者的傭金調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當產業進入成熟期之后,企業將會從市場份額的競爭進入長遠價值的競爭,從而會選擇舍棄價格補貼等高投入戰略,進入到品質戰略的階段,這在市場上的表現就是各個企業不再拼價格,而是拼服務質量,在這個過程中傭金調整就會被提上議事日程。
其次,任何一個平臺型經濟體都不可能處于一個長期虧損的狀態,運營和維護平臺是需要高額的成本支出的,任何平臺都不可能是免費運營的,這一點是平臺型經濟的一個客觀規律。所以,只要平臺型經濟體進入了成熟階段,幾乎所有平臺都會選擇收取一部分比之前更高的費用從而維系本身平臺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比如說,網約車出行平臺滴滴、旅游服務平臺攜程都經歷過從高補貼向低補貼乃至于收費轉型的過程,這是平臺型經濟體的客觀規律。如果平臺上的商戶不能適應經濟規律的話,也會必然被市場所淘汰,這是一個產業優勝劣汰的必然。
第三,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整個中國外賣產業乃至于本地生活服務產業的發展,依靠的是中國海量的人口紅利,僅以美團為例,根據美團上市的數據顯示,服務于美團的外賣小哥人數高達53萬人,所以這些外賣小哥才是支撐起整個產業發展的最大基礎。然而,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不斷消退,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必然會不斷提升,未來平臺型產業必然會進入一個長期的中高速發展時期,這就要求平臺們必須要獲取更高的中間業務收入,從而促進整個勞動力市場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等平臺型企業,必須要在技術、人員調配 、物流配送等領域不斷加大投入,只有一個合理的傭金比例才能夠真正支撐整個產業的發展。并且相比于國外發達經濟體,中國生活服務平臺的傭金比例還屬于一個較低水平,不少歐美發達國家的外賣傭金比例甚至高達中國平臺的兩倍以上,所以,我們也可以判斷整個市場的傭金比例的確存在上行空間。這也是符合市場客觀經濟規律的事情,是整個行業發展從成長到成熟的必然結果。
所以我們綜合來看,生活服務平臺對傭金調整的現象,并不是一件讓人意外的事情,而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產業平臺也都會加入傭金調整的行列當中。對于商家來說,真正要考慮的應該是哪些平臺能夠真正帶來相應價值服務,而非簡單粗暴對比傭金多少;而對于平臺上的參與方來說,則一定要學會適應市場,從而順勢而為,在良性的市場環境下更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