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正式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我國已形成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四大跨區域協調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格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表示,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空間布局路徑漸清晰,我國區域發展已從過去的單個區域發展,轉向推進多區域跨區域協調發展,通過深化區域合作,通過促進要素有序流通,激發區域發展活力。
王福強指出,“跨區域”協調是四大區域戰略最明顯的特征,即,打破區域行政壁壘,構建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機制。它有利于推動各地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極大地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效率。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總工程師、國土產業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此前表示,與發達國家城市對比,我國城市邊界交流成本較高,跨區域發展打破壁壘是必然的發展路徑。以粵港澳灣區為例,紐約與新澤西邊界線1.2公里,經濟成本為20公里;美國與加拿大的經濟邊界約為47公里;香港和深圳雖然僅隔深圳河,但其之間的經濟成本實際高達266公里。
邊界經濟成本高也意味著同等條件下競爭力的下降。資料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廠,但中國物流、金融、能源等成本仍然較高。具體來看,發達國家企業物流成本占銷售額比例為9.5%到10%,但中國企業物流成本占銷售額比例則高達20%到40%。
“空間集聚、制度突破將有力減少成本?!睆垏A表示,在產業空間集聚帶來的共享、匹配和學習三個效應下,人均基礎設施能耗成本將降低15%,人均生產效率將提高15%到20%。
具體來看,四大戰略將承載不同的職責。京津冀協同發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為抓手。通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探索出經濟人口密集地區優化發展的新模式,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跨行政區的要素有序流動,解決了過去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
長江經濟帶推動沿江11個省市聯動發展,通過長江黃金水道串聯起長三角地區、長江中游地區、成渝經濟區,有效發揮了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為主,主要體現保護功能。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包括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全面推進內地和港澳的互利合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超級都市圈,打造灣區經濟,建立對外貿易平臺。
張國華說,從世界貿易來看,環印度洋國家擁有全世界46%的人口,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環太平洋和環印度洋兩個貿易圈結合的重要戰略空間。其將改變過去35年重點關注環太平洋的單向開放格局,將國內多個區域聯系起來,通過市場力量推動區域發展、促進區域互動,形成中國對環太平洋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并重的“雙扇面”開放格局。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方面,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等在現代經濟體系和治理體系建設方面已相對成熟,有利于理順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促進各大區域戰略的互補互動、互聯互通。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在東部轉移的背景下,中西部之間競爭激烈,雖然西部獲得了一定發展,但中部轉型依然緩慢。要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關鍵是要加快基礎較好的東部地區發展,通過深化區域合作帶動中西部聯動發展,這是長江經濟帶所要實現的戰略意圖。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能夠提升區域和國家競爭力,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蹦啭i飛說。從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來看,中心城市上海在經濟實力、科創實力、國際競爭能力等方面表現突出,帶動城市及區域共同體發展作用顯著。同時,有利于理順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促進各大區域戰略互補互動、互聯互通,帶動我國實現陸海全域發展。
王福強說,跨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未來區域發展主要著力點,旨在打破行政區劃藩籬,提高產業集聚與關聯度,促進城市間功能互補,降低生產生活成本,提升區域綜合實力和競爭優勢,未來將支持多平臺先行先試,支持行政區劃管理模式創新,探索利益補償機制等多種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