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本新干線11月2日消息:10月23日,裝載著39.3萬噸巴西鐵礦石的“富士山”貨輪靠泊大連港散雜貨碼頭,這是大連海關推出“先放后檢”新模式后,第27船申報進境的進口鐵礦石。海關關員檢測放射性、水尺計重、扦取樣品,作業流程有條不紊,接續不斷。
遼寧是進口鐵礦大省,2017年首次突破7000萬噸大關,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進口鐵礦6092萬噸。鋼鐵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進口鐵礦的質量安全尤為重要。大連海關在充分開展質量安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針對進口鐵礦推出“先放后檢”新舉措,壓縮貨物整體通關時間成效顯著。
進口鐵礦的質量安全與鋼鐵行業和環境保護息息相關,傳統的進口鐵礦檢驗工作包括“現場檢驗檢疫”“實驗室檢測”“綜合評定及簽發證書”三個環節,根據評定結果確認是否允許提貨。大連海關推出的“先放后檢”新模式則是進口鐵礦完成現場檢驗檢疫工作并符合要求后,即可提離海關監管作業場所,貨物提離后再實施實驗室檢測、綜合評定及簽發證書。
“先放后檢”新舉措施行一個月以來,大連海關累計出動134人次,檢驗進口鐵礦27船,共計384萬噸,傾力打造“卸貨完畢即完成監驗放行”的高效通關模式。與傳統監管模式相比,進口企業可提前6-13天提貨,大幅縮短了企業提貨時間。此外,企業可以直接根據船期與港口作業時間提前預定裝卸、物流等環節,進一步提升通關時效。
通關時間的壓縮,對鋼鐵生產企業來講就是“成本的壓縮”。資金鏈流轉的提速,使企業有更多的資金用以投入到技術設備的升級、生產工藝的完善、產能的擴大和市場的拓展。對于港口而言,“先放后檢”的實施加快了港區堆場的貨物周轉能力,加大了碼頭的整體運營能力。大連港散貨碼頭公司副總經理石成民表示:“‘先放后檢’對于大連港礦石碼頭而言效果極為顯著。目前保稅混礦業務較普通一般貿易業務多占用一倍多場地,‘先放后檢’讓碼頭在鐵礦石卸船后即可開展保稅混礦,提高了碼頭堆場的利用率,同時也滿足了國內外鋼廠的需求。大連海關的這項政策讓我們切實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