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東工業機器人進化論:從解放雙手到智慧大腦)
本報記者 杜弘禹 佛山報道
導讀
許多制造企業已不滿足于此前的自動化效果,甚至不滿足于只是自動化,希望再升級或高起點改造。這倒逼企業加速創新,尤其是尋求云、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賦能。由此,這場生產變革也逐漸以整條智能生產線、整個智能車間乃至智能工廠的涌現作為新落腳點。
梁瑞生所在的企業里擺著一條小型化的示范生產線,只要有人來參觀,這條生產線就會被開啟,演示著如何用機器人自動組裝和包裝電飯煲。每次打開,都可能會給這家位于廣東的企業帶來一張新的訂單。
作為大省,廣東從2015年起開始大規模推動“機器換人”,一批制造業企業相繼加速向自動化生產轉型升級,以抵御人口紅利的日漸消逝。這也讓廣東成為全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并且在市場力量和地方政府“以需引供”策略的作用下,內培外引了諸多工業機器人企業,進而成為國內主要工業機器人產業聚集區之一。目前,這里活躍著超過500家機器人相關企業。
3年多來,這場轟轟烈烈的轉型探索走向何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廣東制造業重鎮佛山調研發現,巨大的需求仍為工業機器人產業迅猛發展創造著充沛源動力,但與早先不同,需求開始向層次更多、水平更高的方向進化,這也給工業機器人產業的“進階”帶來了極大刺激和引導。
最鮮明的表現是,許多制造企業已不滿足于此前的自動化效果,甚至不滿足于只是自動化,希望再升級或高起點改造。這倒逼機器人企業加速創新,尤其是尋求云、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賦能。由此,這場生產變革也逐漸以整條智能生產線、整個智能車間乃至智能工廠的涌現作為新落腳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一個關鍵邏輯是,需求端驅動力正從過去解決場景問題的基礎上轉向效率提升。這種過渡有必然性和必要性,更高效率才能吸引更多企業轉型升級,但與之伴隨的高投入壓力,需要加速構建相應體系幫助支撐和化解。
從自動化到智能化
一組數據描繪了近年廣東工業機器人“跑步”進入車間的熱鬧景象:2016年廣東新增應用機器人2.2萬臺,總量超6萬臺,保有量約占全國1/5;2017年這一數字增至8萬臺左右,而按計劃到2020年末將達30萬臺以上。
不過,某種程度上,廣東工業機器人應用正迎來關鍵的“中場時間”,一大批制造業企業已完成了初步的自動化改造,但如何有效發揮改造的效用,進而支撐進一步向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佛山市新鵬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衛浴陶瓷行業機器人解決方案的龍頭企業,擁有較大市場份額。當前,該企業正致力于加快研發一套智能制造管控系統,并將基于此的工業大數據服務視為其未來盈利重點。
“這一塊業務未來可能要占到40%?!痹撈髽I總經理秦磊說,之所以進行這樣的戰略布局,直接原因是需求巨大。他發現,近年隨著機器人應用加速,企業隨之又面臨新痛點,產生新的需求,“很多企業都安裝了機器人自動化設備,但稼動率(一臺機器設備實際的生產數量與可能的生產數量的比值)并不高,很多老板抱怨說沒有達到自己最早的預想”。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秦磊跟很多客戶交流后發現,首先,企業應用能力還不足,導致改造效果很難完整發揮,比如一出現故障就要維修很久;深層次來說,很多企業現有改造還比較基礎,有待進一步升級優化。
這兩方面原因存在交織,新鵬希望通過上述軟件幫助企業解決現有機器人使用問題,讓改造效果充分發揮,繼而為進一步升級鋪路。
這套系統依托密布在設備上的傳感器采集數據,以故障為例,系統可瞬間定位故障點,并精確引導后續維修,整個維修過程將處于高清攝像頭監控下,并通過圖像識別和人工智能功能,判斷維修中零部件、工序是否正確。
“這其實就是從自動化向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了,更反映出從機器人替代人工到替代大腦的發展趨勢?!鼻乩谡f,哪怕有機器人,傳統企業最大問題依舊是“跑冒滴漏”,需要在現階段及時有效解決。
“否則幾百萬買回來的機器人效率只有一半,哪個老板受得了?誰還會繼續投入?”秦磊說,現在很多制造企業也開始意識到,機器人不能像過去的設備一樣買來就行,需根據自身情況一點點完善,重新建一個體系來兼容。
其實,這種新需求還不只集中在存量市場,更直觀體現在增量市場。上述梁瑞生所在的廣東利事豐機器人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聚焦于小家電領域,該企業近年業務調整為以整線、整車間和整廠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為重點。
作為這家企業的總經理助理,梁瑞生說,這方面需求越來越大,很多客戶開始要求該企業從車間設計,甚至新產品設計環節就介入,以更徹底、全面地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生產,“這樣確實整個自動化效率會明顯高得多”。
“現在很多顧客不會只想買幾臺機器去替代人工,甚至不僅要自動化,還要實現信息化和智能化?!绷喝鹕f,為此,該企業迅速通過整合其它諸如大數據系統供應商等關聯資源,加快集成研發響應需求升級。目前,該企業提供的解決方案,自動化率從30%起步,逐步優化到50%。
梁瑞生說,這些項目多是一些企業因擴產而建的新車間、新工廠,如珠三角一些企業在內地新設的生產基地,“一上來就高水平高起點,不走老路”。
完善金融支撐體系
從調研情況看,新需求日漸明朗,同時工業機器人企業正紛紛加速技術研發創新以應對新需求,但現實中,供需對接仍有掣肘。
首先是成本問題。事實上,這些進行了一定程度自動化改造的企業爆發出的新需求,直觀地突顯了制造業企業邁向智能制造需持續性投入的特征。
比如,上述新鵬機器人擬推出的智能管控系統,秦磊說,每套收費或是每月數萬元,“相當于多幾名員工的開支,如果能想明白,企業應該不會覺得貴”。
這只是一套軟件,而在整個升級過程中,可預見的投入并不局限于此。以利事豐的整線、整廠項目為參考,隨著完整度和水平提升,價格不菲。梁瑞生說,該企業目前單個訂單已達千萬量級,“一個訂單頂過去一年的銷售額”。
可問題是,無論是已嘗試自動化改造的企業,抑或更多面臨轉型升級壓力的企業,這其實是一條生產和發展的必由之路,不得不走。
“這就跟買房一樣,都想買,但不是誰都有錢能買?!鼻乩谡f,對于多數企業而言,很難一口氣拿出數百萬、上千萬資金進行升級投入。
當前,對于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最為迫切的企業中,中小微企業為主體,但它們長期面對著融資難困擾,資金能力有限。同時,此次調研中,許多業內人士反映,盡管廣東近年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出了資金補貼和金融支持等多方面政策,如佛山的機器人融資租賃服務,但力度仍不夠。
“機器人融資租賃很難通過。”秦磊說,該企業此前專門推出一款適合融資租賃的標準化機器人產品,但操作中多數客戶無法通過銀行審核。銀行考慮風險可以理解,但其實這方面風險并不大,“機器擺在那里,不行就收回再賣再租”。
對此,包括秦磊在內的許多業內人士呼吁應在進一步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基礎上,重點完善對企業智能制造升級的金融支撐體系。
此外,數字化、信息化方面的改造,則在安全問題上給企業造成隱憂。佛山隆深機器人有限公司是家電領域機器人生產商和解決方案供應商,當前也正在工業互聯網方面展開布局。不過,該企業總經理趙偉峰說,數據采集和分析的技術進展很快,趨向成熟,但面對顧客需要突破兩點:一是確保數據上云之后的安全;二是還要讓企業能夠依托數據獲得更多增長服務。
“我們已經和一些客戶在做這方面的探索,也看到政府在大力推動,會有一些進展,但可能需要5-10年的積累和營造才能普及?!壁w偉峰說。
整體而言,多家受訪企業表示,盡管廣東已成全國最大市場,當前也極為活躍,但其實潛能并未完全激發,未來在技術、成本和趨勢共同作用下還有很大空間,包括中美貿易摩擦也會加速一些制造企業應用機器人,降低成本。
對此,企業普遍采取的策略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緊隨企業需求升級做探索和布局,另一方面尋求進入更多細分行業或對接熟悉行業的上下游。
“即便我們現在服務的幾家衛浴行業的龍頭企業,升級程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秦磊說,同時該企業已在五金、3c等行業展開布局。
趙偉峰則表示,該企業一大發力重點將是在家電產業鏈上下游加大探索,家電企業的配套供應商是個巨大市場,并且目前基本沒動靜,值得開拓。2016年該企業銷售額為8000多萬,而今年預計將達到5億元,后年目標是10億元。
不過,秦磊提醒,從某種程度上看,機器人并不是全能的,尤其是結合中國門類繁多、情況復雜的制造業來看,一些大規模企業同時生產十幾種乃至數十種產品,一種每年銷量可能只有幾萬個,怎么改?改哪里?都是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