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智庫軟件產業研究所日前在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發布了《中國智能化發展指數報告(2018年)》,對全國范圍內區域智能化發展態勢進行研究分析,重點聚焦于基礎環境、產業基礎、創新引領能力、智能制造、產業融合、智慧社會六個層面,對全國范圍內區域智能化發展態勢進行研究分析。通過制定指標體系測算發展指數,剖析區域智能化發展水平、層次和特點。這是我國第一個年度智能化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對于研判我國推動智能化發展應采取的政策措施、推動各地方省市智能化應用快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特節選報告精華內容,以饗讀者。
智能化是建立在信息及智慧的發現、創造及應用基礎上,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的發展趨勢。智能化不僅體現在科技上,還體現在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揮信息技術對農業、工業及服務業等領域的滲透性、融合性和創新性優勢,創新發展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服務、智慧交通服務等新型業態,將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
我國智能化發展指數從東向西逐漸降低
我國智能化發展總體態勢是:智能化發展指數基本符合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逐漸降低的趨勢,在此基礎上形成京津冀區域、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西部地區四個集聚區的發展格局。從總體水平來看,東部地區智能化發展水平最高,占全國智能化發展總指數的43%,西部地區跟隨其后,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智能化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從全國智能化產業發展水平看,全國區域集聚發展格局逐步形成,智能化發展路徑呈現多元化趨勢。
2017年,我國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四個分區智能化發展差異化明顯,從總體水平來看,東部地區智能化發展水平最高,占全國智能化發展總指數的43%,西部地區跟隨其后,在全國總指數中占比達到30%。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分別為19%和8%。東部地區的智能化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10個省市占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智能化發展總指數的43%。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傳統制造業大省智能化優勢明顯。未來,整個東部地區將繼續成為全國智能化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引領我國智能化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西部地區智能化發展勢頭迅猛,從平均發展水平來看,西部區域智能化發展平均指數為24.36,略低于全國平均指數31.96。隨著西部地區各級智能化相關政策的逐步實施,西部地區有望成長為與東部地區比肩的第二個增長極。受東部縱深發展帶動,中部新生力量不斷涌現,中部地區6個省份均位居全國前二十,其中,河南、湖北、湖南依托區位優勢和自身智能化發展基礎,在東部智能化發達地區帶動下,逐步成為全國智能化發展的新生中堅力量。東北地區,遼寧省智能化發展指數位居全國第16位,黑龍江、吉林智能化發展指數分別位列全國第19名和23名,智能化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智從能化發展根據性質作用和應用領域來看,可分為六個層面:基礎環境、產業基礎、創新引領能力、智能制造、產業融合、智慧社會。
智能化基礎環境全面優化
一是智能化基礎環境全面優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支持智能化產業發展。近年來,我國接連出臺了多項智能化相關政策,大力推動智能化產業基礎環境發展。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智能化發展環境評估結果顯示,各省市的基礎環境平均指數為2.84,其中14個省市的基礎環境指數在平均值以上,占比48.38%。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渝貴等地區,從組織建設、制度、政策等方面積極推動智能化創新發展,信息化基礎設施及數據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產業供給能力強大,因此,基礎環境指數體現出較強的領先優勢。
二是網絡資源建設成效明顯。智能化發展的網絡資源指數基本符合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逐漸降低的趨勢,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基本呈現正相關。評估結果顯示,廣東、浙江、北京、江蘇、福建、山東、上海等東部沿海地區的網絡資源明顯優于其他地區。從東部地區到中部地區,再到西部地區,呈現明顯階梯狀發展態勢,表明網絡資源設施水平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經濟發達的城市在新興信息基礎設施方面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依托其提升地區整體智能化發展水平。
三是智能化專項政策支撐力度不一。政策支撐的評估重點考察在智能化發展方面的政策環境,包括支持智能化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以及相關細分領域的支撐政策。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智能化政策支撐評估結果顯示,北京、天津、重慶、貴州得分明顯領先于其他省市自治區。這得益于四省市數字智能化發展基礎好,在政策制定方面更為深入。
四是數據資源體系建設的地區差距較大。數據資源要素主要評估各省市政府數據開放能力,評估涵蓋數據數量和質量、數據開放平臺建設情況、數據開放環境等三個方面。評估結果顯示,廣東、北京、江蘇、山東、上海、浙江等省市的數據資源得分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城市。這些省市已建成省級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提供高質量、行業覆蓋面廣泛、持續增長的數據資源,并發布大數據專項政策優化數字資源匯聚和開放環境。
產業基礎區域差距明顯
一是智能化產業基礎發展水平的區域差距明顯。發展基礎是指智能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性關聯產業,主要包括制造業和智能化技術兩方面。制造業是智能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智能化技術是智能化發展的基礎,二者構成了驅動智能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雙輪”。我國產業基礎方面存在一定的“非均衡”特征,產業基礎排名在第一梯隊的5個省份分別是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和浙江,產業基礎指數分別是14.79、13.65、12.08、10.44和8.64,遠高于全國其他省市,主要原因是這5個省市的傳統制造業產業基礎良好,更突出的是,其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遠高于其他省份,這為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與突破提供了必要條件。
二是東部地區傳統制造業發展水平基礎良好。傳統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的基礎,也是我國生產力水平的集中體現。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大幅提高,但是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地區間差異明顯。東部地區傳統制造業優勢明顯,江蘇、天津、山東、上海、廣東、浙江、福建、北京等八省市位列前十位。中部地區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較為平均,西部地區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遠遠低于東、中部地區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
三是部分西部地區智能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四川聚力信息安全、云計算與大數據、光通信與移動互聯網、北斗衛星導航等相關產業,智能產業指數為5.04,排名第六。重慶市加快構建現代信息技術與產業體系,智能產業指數為4.46,排名第八。未來,貴州省、重慶市、內蒙古三地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持續推進,四川、陜西的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基礎雄厚,西部地區的智能產業發展有望更上一個臺階。
發達省市引領智能化創新
創新引領能力指數由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財力投入、科研產出、科技產業化四個三級指標構成。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創新引領能力評估結果顯示,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等5個省市創新引領能力全國領先,其中北京和上海并列第一,創新引領能力指數為9.57;天津、江蘇、廣東分別位列第三、第四、第五,創新引領能力指數分別為8.76、8.08、7.79。主要原因是這些省市經濟發達,IT產業基礎雄厚,集聚大批領先的大企業,擁有較為豐富的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中心等資源,創新創業活躍,為創新引領能力提供了堅實基礎。
從各個省市的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財力投入、科研產出、科技產業化4個三級指標來看,包括北京、上海、廣東等領先省市在內的大多數省市在各項分指標上發展不均衡,存在一定短板。例如,北京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與人力資源所帶來的強大的知識創造能力以及大量科技中小企業和良好的創業環境等優勢,創新引領能力指數為9.57,排名第一;科技財力投入、科研產出、科技產業化三項分指數全國領先,分別為4.28、3.76、0.97,但科技人力投入指數僅為0.56,排名處于全國中等水平。廣東經濟發達、創新開放度高、市場活力較好、創新創業活躍,創新引領能力指數為7.79,排名第五;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財力投入、科技產業化三項分指數分別為0.83、4.05、0.81,數排名位列全國前五,但科技產出指數排名全國第十,成為廣東創新引領能力提升的短板。相較而言,江蘇創新引領能力的各項分指數較為均衡,創新引領能力總指數排名第四,科技人力投入指數排名第一,科技財力投入、科研產出、科技產業化三項分指數排名第六。
智能制造呈現“四核帶動”格局
智能制造指數由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智能制造示范項目4個二級指標決定,反映制造業的智能化應用水平。
一是智能制造呈現“四核帶動”格局。評估結果顯示,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分別以智能制造指數12.52、12.24、12.22、11.02位于前四位,占總指數比重的19%,全國智能制造發展呈現“四核帶動”的格局,這是由于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具有相對完備的產業體系、龐大的產業規模和強大的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產業集群效應突出。北京、上海、福建、安徽、重慶、湖南依托良好的特色制造基礎和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智能制造發展水平緊隨其后,并呈現出制造業多元化發展、智能制造多點開花態勢。
二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及智能工廠建設正處規?;瘮U張窗口期。在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方面,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發揮重要引領作用,工業互聯網指數分別為3.11、3.06、2.94、2.87、2.84,這是由于上述5個省份具有發展突出的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支撐及堅實的制造業基礎,政府和企業積極探索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的新模式和新業態,促進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加速落地;山東、福建、重慶、湖南、遼寧、天津的工業互聯網指數分別為2.61、2.53、2.33、2.30、2.18、2.15。在智能工廠建設方面,浙江、江蘇、廣東以智能工廠指數1.67、1.65、1.59并駕齊驅,指數之和占據全國智能工廠指數總和的54%,在全國居于突出的核心地位,其他省市積極布局智能工廠發展、制定建設任務目標。
三是兩化融合全面發展特征顯著。從兩化融合指數上看,江蘇、廣東、山東、上海、北京、浙江、重慶以6.75、6.51、6.45、6.38、6.35、6.29、6.29位居前列。天津、福建、四川、安徽等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戰略,在推進傳統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兩化融合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從智能制造重點示范項目上看,山東、浙江、江蘇、湖南、安徽、廣東、湖北、河北指數分別為1.68、1.39、1.28、1.28、1.28、1.03、1.03、1.03,居領先位置。
產業融合水平與經濟基礎密切相關
一是產業融合水平與經濟基礎密切相關。評估結果顯示,在浙江、廣東、上海、江蘇等東南沿海經濟、產業基礎雄厚的省份和直轄市,其產業融合與數字經濟發展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這表明,產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已為產業數字化發展預留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具體來看,全國產業融合平均指數為7.49,有13個省市、自治區位于平均線之上。
二是農業、商務區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評估結果顯示,在智能農業方面,排名前十的省市指數之和為10.13,占全國智能農業指數總和的69%,而最后十位省市指數之和僅占全國智能農業指數總和的5%,前十位城市主要集中在農業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在智能商務方面,排名前十的省市指數之和為20.72,占全國智能商務指數總和的47%,最后十位省市指數之和僅占全國智能商務指數總和的22%。
三是金融、物流、智能共享領域呈均衡發展態勢。整體來看,我國金融、物流、共享經濟領域的智能化應用水平城呈現均衡發展態勢,其中廣東、浙江、北京、上海居于引領地位,其他省市基本處于相近發展水平。在數字金融領域,上海、北京、浙江分別以2.27、2.26、2.16位居三甲。在智慧物流方面,上海、浙江、江蘇在重塑產業分工、再造產業結構、轉變產業模式、打造產業新生態取得較大成效,分別以4.16、4.14和3.79位于智慧物流發展水平前三。在智能共享方面,廣東在共享經濟發展最為蓬勃的出行及住宿領域不斷創新突破,其市場份額名列全國前茅,以指數2.69高居第一。
智慧社會穩步推進
一是全國政府管理智能化穩步推進。近年來,全國各地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趨于集約化、高效化,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領域,智能政務應用深入推進,在大數據規劃決策、智能信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評估結果顯示,各省市的政府管理平均指數為1.13。其中,北京為1.39,排名第一;上海為1.37,排名第二;海南為1.37,排名第三。
二是各地民生服務智能化階梯特征明顯。我國民生服務智能化發展總指數為19.74,平均指數為5.10。從31個省市自治區各自的民生服務智能化發展指數可以看出,我國民生服務智能化發展水平整體呈較為明顯的階梯現象。廣東為第一發展梯隊,發展指數在1.5以上;北京、江蘇、浙江為第二發展梯隊,發展指數在1至1.5之間;上海、重慶、四川、福建、湖北、河北、山東、河南、湖南、遼寧、天津、安徽、陜西、黑龍江、吉林為第三發展梯隊,發展指數在0.5至1之間;寧夏、新疆、陜西、云南、江西、青海、廣西、內蒙古、海南、甘肅、貴州、西藏為第四發展梯隊,發展指數在0.5以下。
三是發達省市引領公共產品智能供給體系建設。評估結果顯示,各省市的公共產品供給平均指數為0.69。由于經濟發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和應用水平全國領先,北京、廣東、江蘇、上海、重慶5個省市位列綜合排名前五,公共產品供給指數分別為1.65、1.43、1.10、1.00和0.95,引領和帶動智能交通、智能環保、智能電網等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建設。
四是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智能化社會治理的最突出特征是采用信息化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目前,已有21個省市基本完成綜治信息化綜合平臺建設并投入使用,綜治視聯網系統已覆蓋各省和333個地市級、2795個縣、13472個鄉鎮(街道)等基層單位。公安機關加快推進新技術應用,不斷提升打防管控、群眾服務、社會治理等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