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陜西省“三秋”農機農藝融合暨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現場會上,幾十種涉及糧食生產收、耕、種全程機械化的現代化農業機械齊聚陜西省興平市馬嵬街道辦事處索寨村,進行現場作業演示示范,以高效的工作效率和智能化的耕作方式,讓全省各地前來觀摩的農機工作人員稱贊不絕。
“這兩臺青貯飼料收獲機是從德國進口的,每臺兩百多萬元,屬于國際最先進的青貯機械,一天的作業面積可達300~400畝?!迸d平市美強草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美強告訴記者,“使用這個機械不僅收獲青貯飼料效率高,而且收獲的青貯飼料營養保全效果好。7月份購買到現在,已收割1.5萬噸青貯玉米?!?/p>
現場的一臺無人駕駛免耕播種機引起了參會人員的圍觀。只見駕駛室里空無一人,而車輛卻筆直地在田地里進行作業,遇到障礙物后自動剎車,智能判斷障礙物情況,并主動避讓。到耕地邊緣后,會自動掉頭進入下一單元作業。
據工作人員介紹,無人駕駛播種機使用衛星定位進行作業,路徑自動規劃,可以實現精準播種,行距誤差不超過2公分,且操作方便,每天可完成100畝以上的播種工作量,在減少人力的同時,既節約了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雖然我們在農機裝備制造技術上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由于農機與農藝不協調,導致我國機械收獲效率和效果偏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朱瑞祥教授說,“目前歐美地區玉米種植行距基本都是65~66公分,但是我們國內的玉米種植小到40公分,大到1.2米,玉米種植的寬度與機械作業的寬度不相適應。”
“下一步,要大力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建立農機農藝融合統籌協調機制,開展農業、科技、科研院校等多部門聯合技術攻關,特別是農機、農技、植保、種子、土肥等部門要組建專家小組,破解農機農藝融合中的技術難題,建立關鍵技術研究試驗示范田,集成組裝增產技術模式,制定適合陜西的良種、良法、良機配套技術規范,著力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标兾魇∞r業廳副廳長王韜說。
據悉,近年來陜西省在推進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方面成效顯著。陜西省農機部門通過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引進先進技術及機具,通過秸稈還田、飼草加工、秸稈收貯等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形成了多種行之有效的秸稈機械化還田、離田利用模式。截至2017年底,全省秸稈綜合利用機械擁有量達到25萬多臺,年加工秸稈飼草能力達到1000萬噸,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率達到82.6%。2018年夏季共完成小麥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面積1331.2萬畝,利用率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