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央視中秋晚會落地洛陽的消息,連日來讓河南網友激動不已,而選址地洛陽應天門更是廣受關注。
一些讀者在看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對應天門的報道后,聯想起最近走紅的手游《江南百景圖》里是以應天府為背景,腦海產生了新的疑問:應天門和應天府啥關系?為啥商丘、南京都曾叫“應天府”?
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為你梳理一番。
“應天”一詞,意為“順應天命”。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有云:“湯受命而正,應天變夏作殷號。”這里的“應天”,已有順應天命改朝換代的內涵。
記者梳理來看,不管是唐代的應天門,還是北宋商丘的應天府,明代南京的應天府,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含義。
“應天門”也曾叫“則天門”,難道是為了紀念武則天?
先來盤一盤洛陽應天門的前世今生。
洛陽的應天門,始建于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南門,歷經隋、唐、五代、宋4個時期530余年。期間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先后被稱為則天門、順天門、應天門、神龍門、五鳳樓等。
隋代初建時稱“則天門”,取“以天為則”之意。隋末王世充盤踞洛陽號稱“鄭王”時,將“則天門”改稱“順天門”,取“順天應時”之意,不久王世充敗,恢復“則天門”舊稱。
在這座雄偉的門樓之上,隋煬帝曾俯瞰他的恢弘都城,李世民曾下達焚城令,唐玄宗接見了日本遣唐使。而最受矚目的,則是公元690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女皇武則天在此門登基,改國號為“周”。
不過,武則天當政時期,應天門依然是叫則天門。直到唐代神龍元年(公元705年),82歲的女皇武則天被迫退位,當年即病逝。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復位后,因避武后“則天大圣皇后”尊號,改此門為應天門,取“應天順民”之意。
這里補充一個歷史課堂上容易犯的“知識小陷阱”。電視劇《康熙王朝》里出現過孝莊皇太后,自稱“我孝莊”這樣的紕漏,其實死后的謚號不可能出現在人物自稱上。武則天在死之前,并不叫武則天,武則天這個名字出自武則天遺詔,她提出省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
不知在彌留之際,這位女皇的眼前是否浮現了站在則天門上,宣布改唐為周時君臨天下的場面。一座則天門的改名背后,是冷人唏噓的大歷史。
洛陽應天門與北京故宮午門,為何也都叫“五鳳樓”?
中晚唐之際,應天門稱“五鳳樓”,宋代沿用此稱。關于“五鳳樓”名稱來源,有說法指是從建筑形制來說的。應天門呈“凹”字形,城門樓在中間,垛樓、闕樓各一對,分排在兩邊,飛檐如翅翼,似五只金鳳凰。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明清紫禁城的午門,在形制上與應天門一脈相承,也沿襲有一個“五鳳樓”的俗稱。午門中間為重檐正樓,兩側各有兩座闕閣,共五座樓閣,行如鳳翅。京劇中就有以“五鳳樓”來比喻朝廷。
在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應天門是武則天當政時期,著名的“七天建筑”之一,氣韻非凡。這七個天字建筑,分別對應天上紫微宮的星座:天闕(伊闕)、天街、天樞、天津(天津橋)、天門(應天門)、天堂、天宮。
當年白居易就登此城樓,寫了一首《五鳳樓晚望》,對這條中軸線的盛況進行了描繪:晴陽晚照濕煙銷,五鳳樓高天泬寥(jué liáo)。野綠全經朝雨洗,林紅半被暮云燒。龍門翠黛眉相對,伊水黃金線一條。自入秋來風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時間落款是“八月十日作”,可謂描寫的正好是中秋時節,雨后天晴的傍晚時分的風景。他登上五鳳樓,見天宇空朗浩渺,田野翠綠,遠山紅葉,晚霞斜照,感嘆秋日風景好,最美的還屬今朝。
為啥商丘、南京都曾叫“應天府”?
應天門和應天府啥關系?沒啥關系,類似于你和重名的朋友一樣。
但要說到重名,中國歷史上的還真有兩個地方有神奇的重名,其概率相當于歐陽、慕容、皇甫這樣稀有姓氏出現同名同姓。
這里說的是今天的商丘和南京,兩座城市在歷史上都曾用過“應天府南京”的名號,堪稱是一個奇觀。
下面就從出生先后順序來聊,先叫應天府的是商丘。今年熱播劇《清平樂》就講述了北宋宋仁宗時代的應天府,說的就是商丘,城里的應天書院以范仲淹等名人講學而聞名。
話說商丘在北宋之初叫宋州,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龍興之地”。彼時,后周風雨飄搖,軍權在握的趙匡胤從宋州起兵,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登基稱帝,遂借宋州之名改國號為“宋”。
不過,在宋太祖在位16年時間里,并沒有給為大宋朝貢獻國號的宋州升格。公元1006年二月,宋真宗趙恒追思先帝,想起宋太祖生前尊號“應天廣運仁圣文武至德皇帝”,便取尊號中的前兩個字,將宋州升格為應天府。
趙匡胤的尊號里的“應天”,確有“順應天命”的意思,這種對皇權天授的強化,正應了他黃袍加身改朝換代的現實。后來,應天府被升格為南京,作為首都東京開封的陪都。
“應天”之名,終究把握不住歷史的詭譎風云,它見證了北宋的朝陽冉起,也目睹了王朝的落幕。北宋靖康之變,趙構在商丘“應天府南京”匆忙登基建立南宋,之后很快南遷。
南京“應天府”之名是跟北宋商丘學的嗎?
最近大火的游戲《江南百景圖》以應天府為背景,商丘的網友還好奇,這個應天府是不是說的商丘?其實從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的畫風便知,這里說的是江南古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沒錯,大宋王朝的商丘“應天府南京”,在另一個的朝代,名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了江南。而且這一稱謂一直陪伴大明王朝277年,直到1645年清兵攻占南京改應天府為江寧府。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的濠州紅巾軍攻破了集慶路(今江蘇南京)。同年三月,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應天”之名意指“上應天意”。
這里的應天府是否與商丘的應天府有無關聯?除了字面含義外,也或許有一定關系。濠州紅巾軍隸屬的龍鳳政權,正是以復宋為號召,應該對北宋的南京應天府并不陌生。
到了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應天府建為南京,為明朝京師。再到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北遷,南京應天府成為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