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全局觀?
這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被規律作用著,以一種叫做“系統”的方式存在著。
要素,是系統中你看得見的東西;關系,是系統中你看不見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吹揭兀吹揭刂g的關系,更看到這些關系背后的規律,是為“全局觀”。
舉個例子,不少企業家知道,旺鋪很重要。
可是旺鋪為什么這么重要?
是因為更好的地段帶來了更多的人流。
所以,人流,其實才是“旺”和“鋪”這兩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是這關系背后的規律。
如果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把這個規律推演到整個系統中,哪里人流多,哪里就會旺。
于是,早期的PC電商,后來的移動電商/微商,后來的社群經濟,現在的網紅,未來的移動直播、虛擬現實(VR),就一下子都理解了。
理解了關系,和關系背后的規律,你不但能在復雜的系統中理解現在,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
所有的戰略,都是站在未來看今天。
朋友開車送我去佛山,說:你看,戰略就像選車道,選錯了道,就算你開寶馬,也只能眼睜睜被吉利超過。
說得真好。
我回答:所以你要有全局觀,升到半空,看清楚前面路況,再回到車里選對車道,這樣就算被大車擋路,你也知道下面終會快起來,不焦慮。
戰略,就像選車道,比你開什么車,誰來開,更重要??墒?,選中正確的車道的前提,是你要有凌空俯視的全局觀。
2、那如何才能擁有全局觀呢?
我的本科,讀的是南京大學數學系。這四年近乎殘酷的數學學習,對我此生影響最深的,是一門叫“系統論”的課程。
這門課程讓我此生受益匪淺。
我建議如果有可能的話,每一位企業家都可以去學習“系統論”,學習用關聯的、整體的、動態的方法看問題的能力。
關聯性。事物之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作用著,這種相互作用,叫做關聯性。
比如,“旺”和“鋪”之間的關系,平臺和產品之間的關系,引爆點和網絡效應之間的關系,企業文化和人性之間的關系,個體理性與群體感性之間的關系等等。
整體性。很多事物和要素,加上若干相互之間的關聯,構成了系統。
一旦相對邊界清晰的系統形成,就會浮現出輸入、內部機制、輸出三個物體。這個叫做系統的黑盒子(若干要素、若干關聯),內部用你理解、或者不理解的方式精密運作著。
比如貨幣政策會如何刺激本國經濟,人員結構扁平化會如何刺激員工的積極性,引入風險投資會如何刺激公司的創新意識,價格策略會如何影響消費者購買沖動等等。
動態性。一個系統的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聯,不是恒久不變的。
一旦把“時間”加進來,就更好玩了。
五年之后的人類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
今天最強大的公司還會強大多久?
你今天看到的結果是今天的行為導致的嗎?
你學習今天的蘋果還是三十年前的微軟?
短期的利益是長期的成功的成本嗎?
等等。
在商業環境巨變的今天,要懂得關聯地、整體地、動態地看問題。
當你擁有關聯的(二維),整體的(三維),動態的(四維)看待事物的能力,你就擁有真正的全局觀,可以站在未來看今天。
3、為什么不要和沒有全局觀的人討論戰略?
在商業環境變化不快的時候,思維容易懶惰,在一些人的腦海中,復雜、多維的“系統論”,會退化為簡單、單向的“因果論”:你只要做好這個,就可以得到那個。
甚至在一些人的腦海中,“因果論”會進一步退化為“經驗論”:人家就是這么做的,成功了,我也要這么做。
再甚至,對一些連思考都不思考的人,“經驗論”會繼續退化為“亂拳論”,我什么都不信,我只相信我通過嘗試、犯錯得來的教訓,亂拳打死師傅。
亂拳論,會讓你死在不必要的地方;經驗論,會讓小馬不敢過河;因果論,會讓你忽視世界的復雜性。
越是在高速變化的世界,經驗失效,萬物歸本,越是要訓練系統性思維,和有全局觀的人討論戰略。
4
有人拜訪子貢,問:一年有幾季?子貢說,春夏秋冬,四季。那人說,錯,只有春夏秋三季。兩人爭論不下,去問孔子。
孔子觀察來人后,說,是的,只有三季。來人滿意離開。子貢不解。孔子說,來人一身綠衣,分明是田間蚱蜢。蚱蜢春生、秋亡,一生只有春、夏、秋,哪里見過冬天。
在他的思維里,完全沒有“冬天”這個概念,你和他爭論三天三夜,都不會有結果的。
我們把沒有全局觀的人稱為:三季人。
不要和三季人討論四季,不要和沒有全局觀的人討論戰略。
否則,你會死在他思維里從來不曾存在的那個“冬天”。
最后,再次祝愿每一位創業者、轉型者,都能避開一路陷阱,獲得最終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