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里巴巴接地氣版的組織能力
3月29日,前阿里B2B總裁衛哲在混沌大學《打造新鐵軍》演講中提出了“組織管理的三板斧”,可能算是“組織能力”最容易理解的一個版本。
幾乎同一時間,阿里集團CEO張勇在盒馬生鮮經營會上,提出“組織能力建設和文化建設是盒馬管理層要重點關注的”,旨在是敲打盒馬,“不要只顧往前跑,而忘了初心?!?br/>
作為集團CEO,張勇沒細談“組織能力”怎么做,更多提到阿里一以慣之的“視人為人”、 “實的事情虛著做,虛的事情實著做”。
重點來看一下衛哲眼中的“組織管理”,因為他的主題是《打造新鐵軍》,切的點是從打造一支銷售鐵軍的角度來看的。
1、第一板斧:招聘——不輕易下放招聘權。
知識點:
(1)關注能力以外的因素
聞味道,是阿里跟Google學來的,3年以上的優秀員工參與跨部門的面試,根本不用管技能,就得關心他有沒有阿里的味道。
什么是阿里的味道?就是你除了能力以外你還要什么樣的人,比如誠信、吃苦、吃虧,都是能力以外的因素。
(2)老板要保持招人的習慣
馬云在公司四五百人的時候,所有人面試他都有參加,包括前臺和保安,所以才有一個神話,一個前臺和軍嫂童文紅,現在是阿里巴巴的合伙人、CPO,執行副總裁。
行政經理招的前臺,最好的出路就是當上行政經理,而馬云招的前臺就有可能做副總裁。當時我工作量非常大,但每年用來面試人的時間大約可折合40個工作日。
2、第二板斧:培訓——培訓不能當兒戲。
知識點:
(1)新人培訓就是實戰演習。
阿里新人培訓,把每一個崗位的工作強度和難度在比正常上班乘以1.5到2。
比如工程師88小時連續寫代碼修Bug,累了怎么辦?旁邊行軍床上瞇幾個小時,真上崗了發現沒這么累。但是雙十一,阿里工程師大概48-72個小時是不能睡覺的,這都是在培訓期間訓練出來的。
(2)干部培訓舍得用優秀教官。
阿里巴巴M1主管是公司的最小作戰單位,最好的教學方法是什么? 16個字。我說你聽,我做你看、你說我聽、你做我看
M4以下不允許接觸外部教官,只有M4以上“抗藥性比較強”的人,才能出來聽外部講師的課,消化了以后變成他的東西回去講。
3、第三板斧:考核——獎懲要有力度。
知識點:
(1)考核內容=業績因素+非業績因素。
李云龍打勝仗為什么降級?是因為非軍事因素。打了勝仗就相當于你超額完成了銷售任務,被降級說明非業績因素出問題。
考核的重點就是考核非業績因素。團隊、策略、價值觀,都是非業績因素。
(2)考核要有淘汰與晉級。
考核的結果要271排序,管理動作主要落在2和1,獎金大部分頭部20%的人,因為晉升干部的來源也來自20%的人。
1就是末位淘汰,商場如戰場,戰場更殘酷,如果10%的豬隊友不淘汰,打仗的時候會他會害死整個連的。對10%的人仁慈,意味著對90%的人太殘酷。
以上就是衛哲的組織管理三板斧。
當一個經營者來談 “招聘、培訓、考核”,的確比HR入木三分。只不過,這可能是偏向單一團隊打造的組織能力。
如果是個公司的組織能力?應該是什么樣的,來看看華為版。
二、華為組織能力的五個臺階
在華為,任正非的電子郵件和講話浩如煙海,對“組織能力”的解讀,可能需要去深入理解任正非“組織變革、干部管理、人才培養”等思想,有不少難度。
為了簡化理解,我們引用的是喬諾商學院王占剛老師的《華為組織能力的五個階段》,其實,這算是華為組織發展的過程描述,但由此也可以管中窺豹。
第一階段——非正式組織
華為最開始成立的時候是一家貿易公司,只有十幾個人,組織沒有成型,管理邊界模糊,這階段是非正式組織。
對于這種階段的企業而言,能力不是第一位的,意愿比能力更重要。
第二階段——職能化組織
隨著業務與人員的增長,大部分的組織都會走到了直線職能型組織。
職能化組織在垂直領域專業化,效果非常高,命令一桿子插到底。但是缺點在于跨部門工作運行效率比較低。
第三階段——項目化組織
為避免直線職能型厚重的部門墻,很多企業會采用跨部門的臨時型團隊去解決。比如聯合辦公、專項改進組這種方式,這都是項目化組織前身。
項目化組織的運作模式的缺陷在于,對項目經理/組長的要求非常高,互聯網企業喜歡提“產品化組織”,邏輯也是一樣的。
第四階段——流程化組織
華為流程型組織構建,起源于2006年北非地區部蘇丹代表處的鐵三角。這是在失敗的項目上總結發展出來的組織運作模式。
流程型組織的最大價值是把后端由管理型組織向服務型組織轉變,實現上下對齊、左右拉通,這是華為營銷體系強大的奧秘所在。
第五階段——戰略化組織
流程化組織當然不是組織升級的盡頭,接下來就是戰略化組織。戰略化組織更趨于平臺化、生態化,實現跨組織的價值共享。
對于眼下的華為來說,還停留在項目化和流程化組織升級調整中,目前最新的動向是,華為CNBG(運營商業務)和華為CBG(消費者業務),趨于獨立作戰。
華為最新的組織發展,或者說組織能力的提升還在進行中,拭目以待。
最后,我們來看咨詢大廠眼中的組織能力。
三、美世版的組織能力
前幾天,我們寫“組織健康度”,見識過麥肯錫、翰威特等咨詢大廠的嚴謹,今天分享美世咨詢的理念與邏輯。
美世沒有直接使用“組織能力”這個概念,更愿意叫“組織效能”。
什么是組織效能?美世認為,組織效能是指組織實現目標的程度。主要體現在能力、效率、質量和效益四個方面。
以下是美世的“組織效能驅動模型”,切的勞動生產力的角度,從“投入—流程—輸出”的角度來評估組織效能的。
1、投入角度:包括硬性和軟性的投入。首先,組織的根基是良好的勞動力結構(組織結構),其次是與組織匹配的來源&要素(比如人才),隨之需要給予激勵(成本),以及相輔相成的文化與領導力。
2、流程角度:涵蓋流程效率(跨部門溝通與合作的效率)、勞動力的使用率、自動化系統以及企業文化與敬業度。
3、輸出角度:因為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衡量標準,所以需要根據企業所處行業與需求來評估企業的輸出指標。
總得來說,組織效能提升理想的狀態就是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輸出。
關于如何提升組織效能?
美世給出了“組織效能提升四大策略”:
策略一:工作流程優化
隨著組織發展壯大,崗位職能分化就越來越細,容易形成部門墻和職能墻。目前主流優化工作流程技術是:
(1)自動化:財務自動化,AI機器人手臂,AI電話銷售;
(2)再分配:呼叫中心,IT外包,向低成本地區遷移;
(3)精簡:非核心非增值環節,瓶頸工位的優化;
(4)創新:數字化管理,大數據分析。
策略二:組織結構調整
基于公司主價值鏈的調整,企業會面臨各種原因引發的組織結構調整,組織調整方式包括:
(1)合并冗余部門;
(2)拓寬管理范圍(并購);
(3)建立共享服務;
(4)整合業務單元;
(5)削減層級(扁平化);
(6)創新建立新模式。
策略三:改進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的本質是為了保證組織經營目標的達成,美世建議采用跨部門橫向協同分解指標方法,將公司指標分解到各部門。這是有效的促進跨部門協同,打破職能墻和部門墻的辦法。
策略四:提升人員能力
美世建議HR在人員的選用育留上下功夫,用HR的專業性影響和引導業務的觀點。
總之,美世認為,組織效能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受到多個相關因素影響,更需要由多個部門協同完成。
簡單總結一下,今天梳理的“組織能力”:
1、阿里版的組織能力:從HR熟悉三件套切入,站在老板的角度,重新定義“招聘、培訓、考核”。
2、華為版的組織能力:從組織成長的角度,引入了流程化組織概念,對于企業規模大,業業務復雜度高,并實體的企業,有一定借鑒意義。
3、美世版組織能力:主要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提醒HR關注四個方面,流程梳理、架構調整、績效管理、人員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