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的情商,總讓別人情傷
1
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說一個人情商高,很會說話。
他去一個女教授家做客,恰好那天女教授的兒子帶女朋友回家。
這哥們馬上來了一句:
“這孩子跟他爸一樣,會挑!”
一句話把四個人全夸到了,真特么的高。
現實中也確實如此,情商高的人,特別能準確拿捏當下的語境,遣詞造句用的極其恰當。
2
會說話這事,看起來好像與口才有關,其實與思維模式有關。
秋葉大叔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把一篇文章推薦給“拆書幫”的一位老師,是這樣說的:
“趙老師,在?分享一篇文章,也許對你有啟發?!?
要知道,“啟發”可是秋葉琢磨了一會兒才采用的。
本來他想用“幫助”,可有種居高臨下的味道。
又想換成“有用”,可這樣又有點隨意,如果是很熟的朋友倒是無妨,否則顯得不夠正式。
所以大叔最后選擇了“啟發”這個詞,即能給別人一種權威能量之感,又能誘發別人認真對待這件事。
你看,會溝通的人并不是把腦中的想法直接倒出來,而是推己及人的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并以此矯正表達方式,避免真實信息傳遞時被曲解。
這其實就是一種外向循環式的思維方式,也是那些情商高人的一個思維共性。
3
反之,那些情商低的人,貌似不會講話,或者失控于情緒,但其根源卻是深陷自我閉環式的思維模式。
我做團隊主管時,曾有一個脾氣極差的女下屬。
她與很多同事都無法和平相處,即使與我溝通,也經常讓我如鯁在喉。
比如,某個業務沒做下來,她總是指責團隊支持力度不夠,產品部門方案不好,而不檢討自己的信息掌握不實。
再比如,我開會時沒能接聽她的電話,就會被她定論為不重視她,并強加指責。
而且,指責完,還會撂下一句:
“我說話比較直,你別介意啊......”
這位大姐的潛臺詞就是:我不愿意去改變自己的方式,而你則必須接受我的方式。
現實中真有不少這樣的人,TA們把不會說話,歸為直率;把故步自封,歸為個性。
這其實就是閉環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也是低情商的本質。
所以,那些強調自己性子直,說話不會繞彎的人,真正的原因是不想變得會說話,畢竟改變自己,將就別人,是一件很累的事。所以,TA們就甩出個理由,繼續保持這種狀態。
你看,正應了那句名言:“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br/>4
要我說,提高情商這事,并沒多難。
我曾見過無數個從技術崗位走向綜合管理崗位的領導,原本內向、木訥,沒幾年就變得能言善道。
你要問什么原因?
其實很簡單,就是逼的啊。
情商說話這事兒,是為數不多的,只要你重視并善于總結反思,就可以提高的能力。
我本是一個笨嘴拙舌之人,偏偏又做了銷售,不會說話就意味著沒飯吃。這就逼著自己向那些優秀的溝通者學習,不停的反省自己,刻意練習這方面的能力。
那時,有人介紹了一個國有企業客戶給我,和我對接的是一位上了點年紀的科長。
一次,突然接到他的電話,不知道什么情況,有點緊張,接通后就來了句:“王科長,找我有什么事?”
他那邊有點生氣,說到:
“你這小伙子,怎么這樣說話呢?沒事就不能找你嗎?”搞的我極其尷尬。
于是,我留意那些大牌業務員,發現他們往往都是這么說:
“王科長啊,哎呀你好,有什么指示?”
客戶一般也就會說:“啥指示不指示的,只是有點小事而已......”
再比如:
我們和一些大客戶合作時要簽合同,往往會卡在客戶某個部門好久,這時需要我去催一下進度。
于是我打通電話說:“某主任,我們的合同流程已經走到您那邊了,能不能幫我們盡快審批一下?”
對方冷冰冰的回到:“催什么催? 我這一堆事,不得一件件來嗎?”
我發現同樣的情況,會說話的業務一般這么說:
“某主任,知道您忙,但還得煩您一下,如果有空,麻煩關心一下咱們合同的進度哈......”
你看,同樣內容,不同的表達方式,會讓對方有不同的感受,也就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
那么變得會說話是不是有一些方法呢?
當然是有的,我曾寫過一篇文《話都不會講,如何混職場》,里面有5個實用的技巧,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除此,今天提出兩個底層原理,相信對你更有啟發。
正向框架的表達
以對方為中心的表達
5
“正向框架”是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的一項研究成果,其核心要旨就是:
同樣的事,正向的表達和負面的表達會讓對方產生截然不同的決策。
丹尼爾·卡尼曼
我們做個假設:
研究預測,有一種病毒傳入你們公司,預計會有120人變成僵尸。
現在醫生給出了四個方案:
A:40人將會獲救;
B:120人中有1/3的人可能獲救,2/3的人可能沒救;
C:80人將會變成僵尸;
D:120人中有1/3的人可能不會變成僵尸,有2/3的人可能會變成僵尸。
你會如何選擇?
試驗證明,衡量A和B兩個方案時,有72%的參試者選擇方案A;而在衡量C和D兩個方案時,只有22%的人傾向C。
但,如果你認真看,四個方案本質是相同的......
這種決策差異,是受制于大腦杏仁體的反應,負面的框架會讓大腦變得激動和排斥,而正面的則會讓大腦更活躍和容易接納。
所以,正如我自己的那個案例,“有什么指示”當然比“有什么事”更具正向效應,而“關心一下”也比“盡快審批”更正向。
6
神經營銷領域的泰斗級人物,帕特里克·任瓦茨和朋友一起吃飯時,遇到一個乞丐,胸前放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
“我無家可歸,請幫幫我”
但施舍者寥寥無幾。
他朋友就打趣的問:有沒有辦法通過修改牌子上的文字,讓乞丐快速增加收入。
帕特里克于是就給了乞丐2美元,并要求在牌子背面重新書寫乞討語。
2個小時后他與朋友吃完飯,發現乞丐已經賺了60美元!
牌子背面究竟寫了什么,為何有如此大的作用?
答案就是:What happens if you're hungry! (在你饑餓時,是怎樣的?)
這個小實驗其實蘊藏著大腦決策的機制原理。
從神經學的角度,驅動大腦決策的是最原始的腦區,它對自身相關的事物才會有興趣,與自己不相干的事物,會被弱化。
也正因為如此,多數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溝通方式。
這也是為什么美國電話公司調查后發現,電話中出現最高的單詞是“I”。
因此,你也許明白了,高段位溝通者,總是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與人交流,而不是一味的以自我為中心。
回頭看看我本人的那個案例,“我們的合同......幫我們催一下......”,就是明顯站在自己的立場。
而:“知道您忙,但還得煩您一下”,就是先站在對方的立場,同時又突出了事情的緊迫性。
兩相對比,溝通方式的優劣一目了然。
7
我已去世的爺爺也算一代鴻儒,家里小孩去上大學前都有一個流程——單獨和他談話。
可能是因為我的木訥,爺爺對我講:“人情練達是門有用的學問,而且只要你想長進就可以長進?!?br/>
我覺得這句話,也挺適合送給大家的。
相信只要你不陷入自我閉環的思維模式,建立正向框架和以對方為中心的表達原則,必會人情練達。